小女子的烟火 写作语录随笔散文

读写之间,找寻“自己”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523人  安若素雪
读写之间,找寻“自己”

本来想中规中矩地写这七周来的复盘总结——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一直认为复盘就是倒推,把以前做的不好的重新复位,查找问题,寻找正确的方法。但我又发现,对于写作来说,它没有定论,所有的得失都与下棋有所不同。我想,我应该更在意用心去感受,真正的去“悟”。所以,此次的总结侧重于七周来的“感悟”,而非“复盘”本身。

心得?这七周来,我的“心”得到了什么呢?

首先,解决应该“读什么”的问题。

  以前读书很多很杂,后来才发现像吃了很多零食,全是没营养的垃圾食品中;而那些经典著名却一直在那里孤单的“不朽”着,一直在那里“好”着,与我却无关。那些白米麦粮饭,初食起来是没有零食香甜多味的,但的确是有着最全最丰富的营养,或者说有着“做人行文”的最基础的营养。在前四周里,我们通过读经典如四大名著(选读)、《史记》四公子列传、鲁迅《故事新编》、《诗经》到最近的古代散文阅读,虽然目前还是浮光掠影,但明显能品到其中甘与好。在接下来的时间,去把这些读进行系统的精读,一本本地啃,这是目标,解决了书单问题,知道应该去读什么,什么真正值得读。

第二,基本有了“如何读”的初步方法。

以前对读书的理解很泛泛,也很浅,以为读书就是看看中心思想,知道主题是什么,讲的什么人、什么故事,但现在通过九周的学习,通过各项如改写、续写、写作方法的总结梳理到现在通过阅读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进行的写作方法的梳理以及扩展写作,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与写作,让我感受到“读”的重要性,我“读”到了什么,与我“如何读”之间密不可分。

读经典,要用心去读,特别是散文,用心在“读”中去感受文章的线索、布局,如何不着痕迹又挥洒自如地“收放”、层次或铺垫。这在读《祭十二郎文》时,就有非常深的体会,通过阅读,我感受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祭文,更是一篇写作上的“经典”抒情散文,而且这文章中夹入的叙述,非常的朴素,非常的直白,但全文通过语气助词以及各种反复、排比的写作方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浑然天成又感人肺腑,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通过这七周的学习,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知道带着小小的功利心去阅读,因为我要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所以要比以前的随性中加入一些“理性”,我需要什么,我想从中感悟、收获、得到什么,有了这种小小的目的性,似乎读书会比以前心思要“重”一些,读得更精更深一些,但我觉得,的确收获颇大,同时我也更相信,这是一个开始的“探索”过程,假以时日,这种阅读的思路及方法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就不会觉得累且有“目的性”。会成为一种自身的阅读习惯,会不再觉得有什么不同,会在阅读中自觉为之,同样成为一种“浑然天成”——但我知道,这还有特别长的路要走,首先,要按计划有目的的去读,先读《史记》,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读其它,一点点地推进。相信,终会到达,不达,过程亦美。

第三,对“如何写”、“写什么”有了更深的。

  前六周基本上是基于素材基础上的写作,在这过程中用心去研究阅读作品中心,基于作业去构思去行文,只想着“如何按要求写好作业”,却忽略了“如何写、写什么的问题”的问题。在这九周中,一直觉得自己写的努力,且达到了相应作业的“要求”,但在第九周的T先生对我们作业的评价中,我感悟颇多,我一直浮于形式,浮于学习“形式”上的学,想去学写作方法、布置构思,并且不以为自己是不用心,但结果是,我却在读写中忽略了写的“本”心。

针对我写的名人传《奶茶刘若英|得体女人自优雅》,先生评价是“找点准 ,落点实”,但实际上,我细细体会,发现我落入了自己设定的“找”与“落”的窠臼中,自己挖了坑给自己埋了,还以为自己埋得很好。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地去把这个找寻和落入变得更有内涵,太重视结果,所以自己都觉得,整个行文是浮的,虽然找到了落点,但却不够踏实,我更应该去寻找奶茶这一点外其它的物质,退隐的、伤感的、孤独的一些描写,去增加这个“切入实”的丰满感和真实感,而我却从得体讲“得体”,结果让整个文章显得单薄,这个文章是因为“单薄”显得飘。

而同样的问题,因为太在乎外在的”美感”和形式上学习《六一居士传》的写作形式,而又在写个人自传《安若素雪:安之若素,怡然听雪》中过度地去渲染和解释“名字”的含义和诗意,从而在个人的“传”上有意掠过,不去深入,但实际上,如先生所讲,躲避内心和刻意的塑造让人显得“虚”,所以,从这个文章上来说,基调就是错的,骨子是飘的藤萝,以为这样是浪漫,其实经不得风吹,年得到浮夸。如果现在让我写,我会从安之若素里去找寻过去的我的“小”,把安写的不是“避世”,而是一种自我认可和自我努力的另一种方式和写照,会走进内心,与“安若素”对话,逃离刻意的“听雪”,才是真正的“安若素”。

小结:

另一个收获值得记录一一“假亦真时真亦假”的两个层面的体会。

这句话来自与先生的一次作业交流,在谈及如何塑造人物时,说到,小说主要是立于实上的写虚,而所有的小说的主题都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完成的,而人物塑造是通过各种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环境、动作系列的哄托刻画的,所以人物要尽量的“真实”,要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我理解先生说的就是小说写作要达到“假亦真”的效果才算及格。

先生讲到散文,说散文才最见功力,比如写人散文一般是基于“真实”的人物,所以在写作中让人物更传神、更典型、更传奇——“真事写的传奇传神”,让人有一种故事感,不真实感,才算及格才算到位,这位话,我理解先生表达的是“真亦假”,而很多时候,散文、小说之间是融合的,可能说小说是个大型散文,也未尝不可,所以说,整体上来说,写作要基于人物刻画,要根据写作需要“假亦真时真亦假”、“本是真是亦如假”,有的放矢,把握写作的“神”,当然,如如何选择主题、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描写、如何用时间推进等,这是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也是理论,这些对我来说倒不是最重要的写作需求,而那些根的,最深层里的点,是我需要捞到抓”住的,唯有些,才有运用方法技巧的可能。

不成熟的总结与不太合套路的复盘,是为创新,也为找寻,为了最终的到达,让我一直这么找寻,与自己对话,这种感觉,不错。

我似乎,已在慢慢地找回走丢了很久的那个真实的“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