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旅行·在路上

朋友圈最新潜规则:垃圾社交,不如独处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8人  _蚊子爱上蚊香_

孤独。

林语堂曾经这样诠释过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是啊,孤独的人都一样,但真正的孤独者却从不言孤独。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一个人若是不能与自己相处,就会越是感到寂寞,与人相处的愿望也就越强。

但愈是想与人相处,就愈发会怕寂寞,这般恶性循环,最终离不开社交,离不开人群,然后在看似热闹的狂欢中,失去自己。

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的: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人生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不要总把精力消耗在别人身上。

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迎合别人的喜好,委屈自己跟别人搞好关系。比起低质量的社交,他们更享受高质量的独处。

如果有的聚会打乱了你的正常生活,直接拒绝就好;如果一个朋友带给你的痛苦多于快乐,就把他请出自己的生命。

与其在一群人的狂欢中感到寂寞,不如在一个人的独处中收获惊喜。

很多优秀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安然独处。

远离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摒除世间琐碎之事的烦扰,才能够将全部心思付诸于热爱的事业,而做到这样,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到花开 。

与其盲目从众,不如高傲地享受这种孤独

尼采说,孤独是一个人的天性。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觉得孤独。有时候会感觉自己与身边的人和事格格不入,以为自己是不合群。

每个人都是孤独患者,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相反,为了逃避孤独,而去刻意合群,迎合大众,才是真正的可悲。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心最缺失的,就是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其实,与其盲目从众,不如高傲地享受这种孤独。

叔本华说:

“如果你足够孤独,这是你的荣幸,亦是上帝对你勤奋的奖赏。因为孤独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培养才能习得的,孤独是伟大灵魂的显著特征。

孤独并不意味着封闭,孤独的最高境界是可以在喧嚣与孤独中自由出入。”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让你发慌,孤独让你强大,因为对内心信念的坚持,永远是你最真实、最好的模样。

我时常会想起作家张小砚说过的一句话: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成长,或者就是学会和孤独相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能锻炼一个人了,享受孤独,才配拥有自由。

一个能享受孤独的人,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美学家蒋勋年轻时,曾背着包,带着两件衬衫,一个人去旅行。

他历时10年,走遍台湾大大小小的角落,找寻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倾听那些似乎远走的人与事。

蒋勋说:“只要像个少年一样,背起背包在岛屿上浪荡游走。在孤独里和自己对话,你的生命永远都可以重新出发……”

因为一个人唯有见过生活的万般模样,方能知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理学大师朱熹三年不窥园,闻一多先生十年不下楼,他们都是远离尘嚣扰攘,独处求法,静中觉悟,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他们在与人相处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源于孤独,它是孤身一人的荣光。

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

寂寞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能否耐得住寂寞;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在孤独的怀抱里颓废消沉。

所谓庸俗,就是活在世人的眼光中,失去了自己,忘记了真正的渴望与热爱。

所谓孤独,则是让我们与自己相处,听见真心,看见真我,理清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