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好父母

2019-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超群老师

每个人在成为父母时的初心都是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在世间的诸多俗事,最后却离自己的初衷越走远。

我成为一个女儿的母亲已经23年,从事学前教育工作15年,在女儿的教育上我曾努力尝试过要她样样都能超过别人,但事与愿违,归根结底我不懂教育。在一边教育别人的孩子,一边反思的过程当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成为父母需要学习,要懂得一定的通识知识,比如对脑科学的基本了解,你才能有效地进行对孩子的教育。(大脑知识参考文献资料)

努力成为好父母

先了解一下人脑:上面像核桃仁的部分是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中间是沟回;右下角是小脑,中间浅绿色部分是脑干。大脑负责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小脑负责运动调节,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上传下达。人的大脑,从受精卵第三个星期就开始发育,在各个年龄段,大脑重量是不一样的。出生:大脑重量约为330g-380g,平均350g,约占成年人大脑重量的1/4(不到);六月:约占成年人的一半;两岁:约占成年人的2/3;三岁:约占成年人的3/4;六岁:和成年人几乎一样。

脑子里是什么东西?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长什么样?像这样:

努力成为好父母

这是一个放大了一万倍的人脑神经细胞,像一棵树,从一颗小苗苗发展长大!胎儿未出生时,脑袋发育有三个关键期:3个月:第一关键期,也叫大脑形成期,这个时期妈妈需要摄入大量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芝麻、核桃等;6个月:第二关键期,也叫脑细胞分裂期,这时候植物蛋白已经满足不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动物蛋白,如肉蛋奶等。人脑神经细胞140亿个的基数就是这个时候决定的,此后不可能再生了。所以脑损伤是万万不可取的;9个月:第三关键期,也叫神经协调期,这时候吃什么都不管用了,需要遛胎,孕期9个月的时候,胎儿相对来说比较大,母亲遛胎走“三五步”:“走走停”三步,停半分钟左右,走一走再停,又停半分钟左右。当母亲突然一停,受运动惯性的影响,胎儿在胎内会有一个向前惯性碰撞——撞到臀部和后背。撞过之后,毛细血管破裂,皮下出血,其他东西很快被吸收,唯独色素吸收不了,沉淀在皮下。于是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看到臀部和后背的青斑,学名叫“蒙古斑”,只有东方蒙古人种才特有的标志。青斑面积越大、颜色越深,说明这个家伙在娘胎里获得的触觉、本体觉、前庭平衡觉刺激越多,将来读书成绩好的几率也越高!

所以怀孕期间科学的饮食和运动必不可少,而不是整日在家呆着不动。

孩子出生以后,尤其是3个月之后视觉和听觉的发展,迅速促进脑部神经细胞的发展,最初几年的发展几乎是“疯长”;2岁时的突触数量达到成人水平;3岁时突触数量可达一千万亿(2倍于成人),活跃程度也高于成人(2-3倍)。0-2、3岁时期,是婴幼儿大脑爆炸性成长并形成脑神经细胞链接的最佳时期,婴幼儿在3岁时脑细胞能形成300万亿个神经链接(成年人大约为500-600万亿个),这是人生最最最黄金的学习阶段。所以这个时候要送幼儿园,这个时候特别强调亲子陪伴了。

8-10岁左右,就会开始突触联系的“剪枝”过程。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很少使用或不用的突触联系就会萎缩退化;不断被激活使用的突触联系将保留下来成为永久性的联系。突触联系的“修剪”过程意味着什么呢?什么联系被留下,什么联系不被留下,取决于环境刺激和早期经验。从下图能看到,孩子14岁时神经树突的密度反而不如6岁了,就是这个道理。

努力成为好父母

六岁以后,大脑神经树突的数量基本停止生长,脑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了。孩子6岁之前,摔哪儿千万别摔脑袋;打哪儿千万千万别打头——孩子脑袋周围脑脊液的量有限、保护能力差,外力极有可能导致脑震荡。

0~6岁这么重要,作为父母要高度重视,因经济原因,我们的孩子6岁以后才正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6岁前的教育由各家庭去完成,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从胎教就开始了,教育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从我到不同的城市参观观摩幼儿园,也深刻体会到学前教育的巨大差距,虽然国家这几年特别重视学前教育,目前还是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解决孩子入园难的问题,优质园所仍然占总园所的比例不高,优质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区域,比如北上广。

好在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只要家长自己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在教育的问题上从自身成长开始,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仍然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一直倡导家长要学习陪伴孩子,正确地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做到两项就非常好:1、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2、好好地跟孩子说话!

一、成为好父母,首先要学习好好跟孩子玩游戏!

无论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我们国家颁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告诉我们:幼儿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孩子的好奇、探索、涂鸦、幻想、游戏、哼唱、蹦跳等,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作用,实际上是在悄悄的建构着未来的自己。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既有想象,又有直觉;既有兴趣,又有意愿;既有爱好,又有情感;不仅有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还有对客观、真实、具体、规范的社会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和逻辑的思考。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芽和预期。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既有对自然的亲密接触,与人和社会的交往,也有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生活本性、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最佳的融合,游戏应该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一个乐途,因为孩子可以从中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获得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还能获得自由感、解放感和成就感。所以在儿童的早期活动当中,没有任何活动比游戏更能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经验。

很多父母花在跟孩子“疯”的时间太少,刻板地认为在课堂规规矩矩坐着才是学习。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觉得孩子在幼儿园里蹦蹦跳跳、哼哼唱唱、嘻嘻哈哈是没用的,是在瞎玩,还不如让他学点东西。而我觉得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意义重大。

比如躲猫猫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明白:看不见爸爸妈妈不代表他们不存在。物体的客观存在性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游戏让孩子得以感知的。

比如骑脖头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居高临下看世界,让他们有空间知觉。

比如跳皮筋也是非常好的游戏,对孩子的灵活性、灵巧度,尤其是大肌肉,单腿平衡等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比如拉大锯游戏,拉着孩子起来、躺下、再拉起来,再躺下去……这个过程就是在给孩子做前庭平衡以及腹肌背肌训练,与此同时还有节奏以及情商沟通。

。。。。。。。

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跟孩子游戏,在游戏状态下的孩子是最放松,也是最容易去教育的。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孩子每天都有一段与父母疯玩的时间,那是最好的教育。

二、成为好父母,父母要训练自己与孩子好好说话的能力。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初尝做为人父母的喜悦,一天到晚逗孩子玩都不够,当在孩子过了“萌”的年纪,开始调皮、开始挑战父母,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有焦头烂额的时候,父母就没有了耐心,常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所以家长要学会与好好说话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延续教育孩子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困难。

首先要做到共情关注,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孩子只会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在晚上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不想按照父母的想法一页页去读,我们要跟随孩子,问问他问什么要倒回去读,他关注的点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多点用婴儿语,即像孩子一样夸大语音的说话方式。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在他们两岁时能掌握的词汇比接受成人语的婴儿多两倍。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第二是充分交流。多跟孩子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动,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一边洗衣服,一边跟孩子说:搓一搓衣领,衣领好脏呀!用水冲一冲,立马就干净啦!孩子对搓一搓、冲一冲这类词汇就有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什么叫搓一搓,积累生活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 不用代词,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 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应“脱离语境的语言”,那么日后他在学校的成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4) “扩句”,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这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说出有逻辑、结构复杂的句子,他首先必须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你:“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3. 第三是轮流谈话,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从我对表现聪慧孩子的观察和跟踪 ,发现能说会道的家长才能培养能说会道的孩子,性格温和的家长才能培养稳重温暖的孩子。事实证明,孩子身上好多东西都是在父母那里习得的:握笔姿势、阅读兴趣、品德性格;文明礼貌、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卫生习惯、表达方式、安全意识;对电视、游戏、网络等的态度……

  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马拉松比赛,抢跑未必能赢,重要的是体验过程。家长不必焦虑,从从容容做好自己,因为不是所有的花儿都在春天开放,有的知道春天百花争艳,争不过别人,于是等到夏天、秋天甚至冬天才开,有的甚至很多年才开一次。若是一直未开,那就宁愿相信这不是花花草草,而是参天大树!

    我们在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道路上,一起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