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的心理咨询师
我们这个年代最缺少说实话和真实内外一致。心理咨询师圈子也是这样。快要过年了,说点真话,既是分享给同行的伙伴们,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新年礼物。这篇文章是描述我亲身经历的心理咨询之路。我是80后,算是年轻派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群体中年龄偏小,在社会群体中年龄算不大不小,现在我基本保持每周20个个案的咨询,有时候会多一些,一天8小时个案,记得有一周做了40个个案,我没有上过任何宣传网站和平台,唯一的一个简书是我自己整理笔记自娱自乐的。
我从个案实践、选择带领老师、学习过程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以供大家参考。
我的个案实践
最开始的个案是一位朋友推荐的,她当时做心理咨询师时间比较久,我是新手,做低费个案,一次一百元,其中1个个案做到了一年半直到怀孕停止,还有几个个案也基本是十几次。当时的我的时间是这样分配的,做个案每次1小时,每个个案之后自己梳理笔记整理和自由联想2小时,做督导1小时,督导录音后再对比梳理和反思1小时,这样每个个案用了大约5小时时间。其实做句对句复原训练,就会明白无意间说了那么多不着边际的废话,这是很重要的成长过程。之后,会用这些第一手材料去对应相关的理论模型。还会顺手写点心得、体会。有时候自己遇到冲击了还会用一些时间去平复心情和发现自己的瓶颈。
大约用了两年时间我成为独立执业水准的咨询师。我没有宣传自己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坚持一个理念,如果你做的是好的,一定是别人来找你,而不是你找别人。另外我也有一个顾虑,如果大频率接个案,个案又周期短,会掩饰了自己的弱项,这对于长期发展很不利,而且随着咨询师资历增长,后期基本没有这样的大把时间仔细雕琢。
事实支撑了我的方向,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推荐了一个访客给我,之后进展很顺利,她比较信任我,又陆续推荐了朋友给我,她一共推荐了8位朋友,这8位朋友咨询了平均两年时间,他们在咨询过程中受益很巨大,改变的过程也影响了这位朋友,后来她也成为全职心理咨询师。
我对访客的姿态是宁可暂时不咨询,也不推动她咨询,因为有的访客就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有的就是对心理学不了解。这样有一部分访客当时没继续咨询,但是之后会记得我,经常会过半年或者一年后又找我咨询。其实现在心理咨询现状是:从来一直是不缺少个案,真正缺少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做不到,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不够专业。
选择老师:从热闹到实用
遇到一个老师,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他,我该怎么做个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很多精美的课堂片段并不是实际咨询过程,因为访客不会这样,咨询师也不会这样,多方了解,之后选择我的带领老师,我学的是上课老师的气息、神态、语言的流动,从那其中窥得他做个案的姿态,这是我要学的。至于他讲的内容,我会记录下来,课后花多一些时间去梳理知识点补齐。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类似问题,2018年初我在一家心理中心讲授精神分析,原是要侧重讲精神分析的精神和内涵,但是遇到的受众是喜欢趣味、热闹的,这是心理学爱好者的课程而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同样的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了解自己的需求是要获得知识还是技能。获得知识越有趣越记忆深刻,获得技能就要全息的学习。这样也可以明白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授课老师。
从小疗法到主流学派,我的学习之路
学习一个技术要先看这个技术的起源和受众群体。如果你要做这个群体,你就可以学这个技术,掌握了这个脉络,再精细的边做边学。有一位朋友学萨提亚,当时是跟随格莫瑞玛利亚(萨提亚本人的同事)教学,09年在北京上课,我跟随这位朋友学习,发现她做个案很模块化出现很多问题,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同样的疗法,不同的人做出来根本不同?带着这个疑问,我发现萨提亚的技术是整合了精神分析、人本疗法,抽离了几个元素出来,做快速推动的。实际咨询中要运用还需要很多其他内功以及技术支撑的。之后我了解到一些疗法比如意象对话、沙盘疗法等都与精神分析有关,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几乎很难确认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如何变得有章法可循。
逐渐,我发现很多疗法都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学这些疗法很难得到根源上理解。,我开始选择学精神分析。不得不说,精神分析确实个人成长和探索意识的有利武器,但是这些能涵盖一个人吗?我在临床中发现精神分析能帮到很多人,模型也可以涵盖一大部分群体尤其是症状性对应群,可是当我用这个理念去套我身边的人,我发现很有问题。我太奶,1914年生,经历了几乎在精神分析定义的所有创伤情景,历经各种危机,然而她活到了104岁,其中最后有5年时间是在黑暗的土炕上躺着过的。她生活的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敬爱她。我身边亦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人,我发现一个人的生命丰富程度远远是不是当今心理学能描述和框架的。这之后我从理论反身,一边从事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工作,一边留意人本的理念和视角。
恰巧此时,徐钧老师在引进当前领先的人本体验性疗法-聚焦,我受训后感觉到在语言的精细化训练上确实极为有效,而我也发现自己也擅长这个领域,完成了咨询体系的整合。如果用一棵树比喻我的咨询理念,这棵树的树根是人本精神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树干是精神分析的,是个体人格的部分;树冠是认知行为各种技法的,这是应对各种问题和外显行为的。
关键问题是,两年真的可以成为优秀咨询师吗?
对于大学派和体系,两年真的很短,这是真的可以实现吗?一位朋友对我说,按照目前的进展,可能连续1年就差不多,我觉得这是可能实现的,原因有如下:目前受训的方式是国内最新的;有项目和个案对接;有持续的督导跟随;入行咨询师人格发展普遍较高。对于有些朋友我觉得可以在1年到1年半,但是考虑到每位学员的成长层次不同,两年是比较稳妥的。两年的连续培养计划已经有了雏形,其中包括了实务技能、理论受训、个案实践、多级督导。给为心理学伙伴们可以继续关注。其中第一期实务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也都达到:如何接个案及提高个案接待率,效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之后新一期会更精细和完善,实务技能课程的简介可以看附文。
最后,感谢茶壶心理咨询师诸位同行。李小布老师了解我做个案的情况以及听过释梦后推荐了我做团体督导,期间丁欣老师也努力促成,是你们两位的专业和坚持学习的热情给了我鼓励;特别感谢温馨老师,温馨老师对我的专业背景和各方面做了详细调研,是你的坚持和对心理学行业的敬畏慎重让我展开了新的课程。感谢助理甄臻老师的细致周全的为课程前后的努力!感谢茶壶刘彬老师、孙莹老师的文案整理。
感谢所有参加课程的学员,你们的变化之快我是亲自感受到的,路,会是越走越宽。未来,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田凯20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