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国学经典首先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首推五经四书,五经以《易经》为首,四书以《大学》为宗。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研究的一个事物的支撑和条件,阳研究的一个事物的目标和性质,道研究的是一个事物的方法和过程。
有一个研究《易经》的老师说,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密码传承,所有书籍里都会讲到“阳”的目标和性质,道的方法和过程,但从来不讲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支撑和条件,这个“阴”就是讲出来了,也不肯说明白的。
我们就拿《大学》来举例,《大学》的第一段是全书的总纲,在很多《大学讲义》中,都会说这第一段讲的是“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阳之所在。
所谓“八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这是《大学》的方法,是道的层面。
然而,怎么做到呢?如何实现“阳”的目标?如何执行“道”的方法?这落实到我们自己身上的“阴”,却没有人提出来讲?
这个“阴”的支撑就是“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大学》里面隐藏起来的学问,其实儒学里面,也有显学和密学,一个没有得到密学传授的人,不管他多有学问,都不会使用,都是儒学的门外汉。
要理解大学里面隐藏的六字真言,我们首先明白啥是大学?在古人眼里,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一门学问。
小学的意思不是现在的蒙学,它指的是“形而下”的学问,就是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孔子说过:“有余力,则学文”。
如果说小学是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学就是“形而上”的学问,就是古人的“申论”,就是古代的“社会管理学”,它的主要读者是君王,甚至不是官吏,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
我们首先看《大学》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明白的意思,第二个明是要拆开来看,“明”字拆开来就是“一个日,一个月”,它代表“阴阳”,“德”这个字,不是道德的意思,它的古意是“选择”,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学,就是研究选择的学问”。
亲民,这个民不是指平民百姓,它指的是统治者内部的宗亲,代指统治阶级,后来一些理学家改成“新民”,实在是胡扯。
任何一个君王,他都不是一个人在统治,他都代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政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止于至善,这句才是对老百姓的,这里面不是指为人民服务,它其实含有愚民的成分在里面,就是给百姓看到社会善的一面。
一个君王,要想实现这个“阳”,他就要有“阴”的支撑,这个阴就是这个君王做决策的方法和过程。
第一个“止”,这是指身体上的“静止”,要想做出合理的决策,首先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静下来,就要先让身体静下来,这类似我们打坐的上坐。
第二个“定”,这是心理上要“安定”,要想做出合理的决策,就要恢复我们先天的本能,激发我们的潜意识,这类似打坐的“聚气”和“种子”。
第三个“静”,这是灵性的静,是能量体的平衡,是从里到外的静,这就好比镜面的灰尘被清扫干净以后出现的“明亮”。这就好比打坐的“小静”。
第四个“安”,这是打坐中的“大静”,道家叫“胎息”,佛家叫“三摩的”,叫“乐空双运”,这是一个圆满的快乐,一个宇宙的高潮。
第五个是“虑”,这是“出静”的阶段,这是认识到自己的本能,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真如本相,先天一体,这个“虑”就是天人合一。
第六个是“得”,这是下坐的表现,经过对自我本性的修行,找到了回家的路,做出最合适的决策,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就是“得”。
在欧美国家,打坐和冥想,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一种时尚运动和决策工具,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总喜欢在打坐以后做决策,比起我们的《大学》之道,我想他们应该不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