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大学生活青春

躲不开的恶意:为何总有人见不得你好?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152人  时间把苦熬成甜

中国人实在是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里待得太久了。因为资源少,所以不够分,因为不够分,所以需要抢。

“见不得人好”可以说是一个全民级的现象。“一切都要抢”是这几代国人真正意义上“普世价值”。哪怕现在物质已不再匮乏,当我们看见其他人占用或展示资源时,还是会从本能里泛起恶意。

早有人总结过:

“除了父母至爱以外,世上几乎没有人会发自内心地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

这说的是个大实话。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熟人之间的恶意往往反而比陌生人强很多。

网络上的戾气就是个例子。我最近发现针对微信朋友圈的吐槽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在调侃自己朋友圈的时候,语调是充满恶意的。

甚至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强烈呼吁要加入一个“付费匿名喷”的功能,许多营销号也迅速洞悉了现在群众的心理,各种迎合的吐槽段子层出不穷,类似像这种:

躲不开的恶意:为何总有人见不得你好?

这类话看似喷得过瘾,其实真心刻薄,属于当面和人说会被直接抽巴掌的那种。

有时候想象一下周围笑盈盈的同事同学,在笑脸的背后,藏着的是这样的真实想法,也是个挺恐怖的事情。这已经不是“见不得人好”了,而是习惯性、无差别的把所有其他人在所有行为都挂上“晒”、“炫”、“无脑”的标签然后怒喷一把存在感。

行,不贴无脑的东西,那应该贴什么呢?

要是自己认认真真的在朋友圈码字,行不行呢,是不是就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誉呢?

你要是真的这么做了,这群人又会像看外星人一样的评论你。“那个XXX,天天在朋友圈写几千字的文章哦真是有空”、“哈哈哈是呀我点开就看不下去”……

若是你认真地请他说说看,到底贴怎样的东西到朋友圈才是可以接受的,他又往往张口无言。所以你看,无论你写什么,晒什么,贴什么,都是不会让这些人满意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豁然了。

因为骨子里对资源的极度焦虑,导致我们对周遭环境的“环境基底敌意”太高,所以本能地习惯用恶意揣测他人的动机。

一个秀娃秀猫秀狗的人,可能只是真的觉得可爱,想和周围人分享;

挂出自拍照片的女人,哪怕她修了一点图,也无非是想获得一点小小的赞美。

我尤其很想问问这些吐槽的女人,平心而论,这点小虚荣哪个女人没有?为什么要这样说人家呢?

那些中老年人,转的那些养生保健的东西确实是错的,但他们也无非只是想用“凌晨身体要排毒”的形式,试图让常年在外的儿子可以早点休息而已。

当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落在我们自己的父母身上时,每个人都能理解。但一旦落在“其他人”身上,就成了需要被嘲讽的大傻逼。也难怪最后每个人都感觉只要跨出家门,外面世界全是满满的恶意了。

“见不得别人好”和“见不得身边人蠢”,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对他人极度刻薄的表现。当我们自己有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提升,觉得被人称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一旦落到别人头上,就极度吝啬赞美。

归根结底,“环境基底敌意”太高

“强行秀”或许只是有一点小虚荣,而这种吐槽却是满满的恶毒。这种“辣味鸡汤”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说明击中了现在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恶意,成为“他人即地狱”的完美演示。

其实微信的急速熟人化,是个挺遗憾的事情。我们对陌生人反而往往抱有极大的善意和宽容,哪怕这个人有点儿“怪”,也倾向于会觉得,这是对方比较独特,会尽量去观察对方的优点。

而我们对熟悉的人,要求则越来越严苛。最后就会严苛成这些吐槽朋友圈的段子那样,你做什么我都能给你挑出刺来。

我们要对来自熟人的恶意有基本的预期,轻易把“自己的好”展示给别人,容易招来不必要的无妄之灾。


(动动小手点下喜欢或关注,每天更新,给你最新的思维,提升你的眼界和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