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火种与火炬
高考写作||火种与火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Deepseek等AI工具的出现,让思考不再是难事,让记诵失去了意义,让写作失去了价值,因而有人高呼“让文科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身处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一、审题与立意
1.核心矛盾:AI技术(工具理性)与人文教育(价值理性)的冲突与共生关系。
2.破题关键:需回应“AI是否让文科教育失去价值”的质疑,揭示技术时代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
3.立意升华:跳出“技术vs人文”的二元对立,论证二者是文明演进的双螺旋,提出“技术为人文赋形,人文为技术铸魂”的辩证思考。
二、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隐喻起兴—历史纵深—现实观照—哲学升华”的四维结构,层层递进:
1.神话隐喻定基调:以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意象,将AI技术喻为“火种”(工具属性),人文精神喻为“火炬”(价值属性),奠定“守护与超越”的主题。
2.历史纵深破偏见:
⑴印刷术:技术扩展人文边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⑵工业革命:危机催生人文新生(工艺美术运动、印象派艺术)。
3.现实观照显温度:
⑴敦煌与故宫:数字技术需人文温度加持(樊锦诗、单霁翔的守护)。
⑵AI创作: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对真善美的求索。
4.哲学升华立高度:以“双螺旋”隐喻文明本质,呼吁在AI时代重构人文与技术的关系。
三、论证亮点
1.历史案例的降维打击:
⑴选取印刷术、工业革命等重大技术变革,证明“人文危机”实为“人文新生”的前奏。
⑵通过美第奇家族、拉斯金等案例,展现精英阶层如何主动融合技术与人文。
2.文学化思辨的张力:
⑴矛盾修辞:如“机械复制的文字与手稿上的人性温度”“蒸汽与光影的共舞”。
⑵意象群构建:火种/火炬、灰烬/凤凰、星光/迷雾等意象形成隐喻矩阵,增强说服力。
3.现实锚点的精准选择:
⑴敦煌数字化、故宫VR等案例紧扣“技术+人文”的中国实践,避免空谈理论。
⑵樊锦诗、单霁翔等人物事迹赋予论证真实温度,对冲技术冰冷感。
四、语言艺术
1.文白相生的节奏感:
⑴文言词汇(如“墨香”“灼痕”)与科技术语(如“二进制代码”“神经网络”)碰撞,形成语言张力。
⑵长句铺陈历史厚重感(如“古腾堡的铅字不仅没有湮灭思想的光芒…”),短句点题强化力度(如“AI永远无法取代人类”)。
2.诗化论证的感染力:
⑴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让莫高窟的壁画不再只是像素的堆砌”“紫禁城的晨曦永远带着人性的温度”。
⑵通感手法:如“《离骚》的香草美人”“《神曲》的三界轮回”,以文学意象激活哲学思考。
五、提升建议
1.深化批判性:可补充对“AI依赖症”的反思(如算法茧房对人文感知力的侵蚀)。
2.扩展国际视野:引入联合国《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欧盟“数字人文”计划等全球共识。
3.强化现实路径:增加具体方案(如“AI伦理课程”“数字人文实验室”),使呼吁更具操作性。
五、总结
本文通过历史纵深、文学思辨与现实观照的三重奏,成功消解了“技术取代人文”的焦虑,展现了议论文的雄辩之美与散文的诗性智慧。其核心启示在于:面对AI浪潮,真正的文科教育不是记忆的容器,而是培养“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性光芒”的永恒能力。

火种与火炬:技术浪潮中的人文守望
在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中,人类既获得了照亮黑暗的火种,也保留了温暖心灵的火炬。当Deepseek等AI工具如普罗米修斯之火般降临人间,有人惊慌于技术对传统人文的冲击,却忘记了文明始终是火种与火炬的双重守护。在二进制代码构筑的数字神庙里,人文教育不是行将熄灭的残烛,而是指引人类穿越技术迷雾的永恒星光。
印刷术的轰鸣曾让中世纪的手抄本修士惊惶失措,他们担忧机械复制的文字会让修道院的抄经传统失去灵魂。但古腾堡的铅字不仅没有湮灭思想的光芒,反而让《圣经》走出修道院的高墙,让路德的宗教改革之火燃遍欧洲。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将印刷机与人文学院并置,让机械复制的文字与手稿上的人性温度相互映照,最终孕育出文艺复兴的璀璨星辰。技术从来不是人文的掘墓人,而是让思想获得更广阔疆域的拓荒者。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浓烟遮蔽伦敦的天空时,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下"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的著名悖论。流水线上的齿轮咬碎了手工业者的生计,却催生出拉斯金的工艺美术运动,让莫里斯的壁纸纹样中绽放出机械时代的手工之花。印象派画家在巴黎火车站捕捉蒸汽与光影的共舞,梵高在普罗旺斯的星空下描绘工业文明与自然精神的永恒对话。每个技术革命的转角处,都有人文精神的凤凰在灰烬中重生。
当ChatGPT的算法能写出工整的十四行诗,AlphaGo的神经网络参透围棋的千古玄机,我们反而更需要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执着。敦煌藏经洞的卷轴在数字技术中重获新生,但樊锦诗们四十年的守护让莫高窟的壁画不再只是像素的堆砌;故宫的文物在VR技术中旋转飞舞,但单霁翔院长推开重重宫门的那个清晨,让紫禁城的晨曦永远带着人性的温度。AI可以解构所有已知的文明密码,却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求索。
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尖回望,从甲骨文的灼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从敦煌壁画的斑驳到数字敦煌的流光,人类文明始终在技术与人性的双螺旋中攀援向上。当我们教会AI理解《离骚》的香草美人,解读《神曲》的三界轮回时,不是在向机器屈膝,而是在为文明的火种铸造更坚固的容器。让技术的火种照亮前路,用人文的火炬温暖心灵,这或许才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的最初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