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打造第二大脑》建立系统性个人知识库4

2024-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觉醒思维

信息组织

一旦形成触动信息,一定有动力去组织以及处理这些信息

这里需要借鉴一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式:杜威十进分类法

例如:根据“建筑”“商业”“历史”“地质”等广义类别对图书进行分类

但是这种分类法只能做到陈列可查,并不能成为活的信息,当调用时,还要先进行归类,归类这个动作就已经耗费很多脑力,甚至因为行为的迷茫而不知如何归类

数字笔记更加容易进行对信息的组织

书本的作者这样建议:使信息具有灵活性与变通性

该怎么做呢?

以行动为导向,聚焦眼下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试着思忖一下,“这一信息对于推进手头的项目将会有何助益”

充分考虑“相关性”与“可行性”,

信息不应该是陈列,应该是出于某种目的的,一定是被未来能用得到的

组织信息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利于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内,思考效率会因为教堂效应大大增强

怎么进行信息的有效组织

采用PARA法

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

这条信息放在哪个项目里最管用?

这个问题可以把信息归为以上四类的其中之一

“项目”对行动力的要求最高,因为它们是你正在执行的事项,而且具备明确的期限;

“领域”的时间跨度更大,因此对于行动力的要求没那么紧迫;

“资源”的活力因场景而异;

“存档”会长期保持休眠状态,直到被再次激活。

我们可以得出一份判断笔记如何归类的速查表,自上至下依次为:

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

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

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

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

另外,需要将信息抓取与信息组织分开,以节省抓取时自己的心智资源,避免打消抓取的积极性

经过组织后的信息应该是怎样的?

第一,为了支撑行动,这个信息空间应该是清爽的

第二,引导出行为才是重中之重,产生现实的结果才是归宿

第三,记录在案,已经完成,顺利达成的行为,因为成功孕育成功,会变成新信息能力的垫脚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