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婚姻育儿

我和北大的一次约会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403人  会说话的芦苇

      小时候,我比较木讷,但还是有过两个大胆的想象。一个是当我考上别人口中的北大,和这个大学校门合影的样子;另一个是迎娶守候我多年的另一半,揭开她神秘面纱时的样子。

      长大后,我很荣幸,这两样至今都没有一个实现的。可是我发现,这种缺憾感,它就像安装在心里的一个马达一样,无时无刻提醒我,警告我:哎,小子,你至今都没考上北大哦。

      今年秋天和朋友确定来北大学习时,行程没有丝毫的阻碍,也没有时间上的冲突,更没有犹豫和迟疑,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早晨睡醒后坐上飞机,中午饭前时候就已经到酒店了。梦想来得太突然,还真有点小鹿乱撞amazing⋯

      在学校食堂便饭后,顺着门口的小道,走完了北大,看了圆明园,摸了摸清华的白汉玉拱门,这也算来过了。一路上骑着单车,路边长长的柳条伴着清脆动听的沙沙声,凉风滑过我的每一个汗毛,用“秋高气爽”这个词来形容此刻的感受,特别贴切。行行两两的行人,似曾相识的眼神,朴实自然的衣着,没有一点排外的感觉。

      可能是自己以前的缺憾感,让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带来了熟悉的感觉。中午在吃拉面时,给我们端饭的服务员被我同行的朋友认了出来。每天来来往往吃饭的好几千人,她可能因为充实,没有一眼认出我们。在这硕大的城市,刚来就遇到了曾经认识的人,这种惊喜和喜感,真是一个妙。他乡遇故知,也难怪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喜的行列。也不由得说,这种莫名的感觉,真好!

      现在的生活,不知道几时起,把归属感,成就感,安全感,存在感等等一系列的感觉,被我们视为生活的目标,甚至是必需品。我们每天刷着朋友圈,有多少人在寻求着存在感;热闹的电视节目表演的那样的卖力,我们又会有多少人去欣赏。一回家先打开电视,这份归属感不知道几时开始驾驭我们了。甚至是从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多多少少在追求着充足多样、齐头发展的目标。

      你有没有发现,QQ和微信被发明后,好像曾经教科书上讲给我们的思念感,真挚感,我们越来越难以体会到了。一个视频,沟通你我。一个语音,拉近距离。我们彼此之间的温馨和美好,不知不觉在被替代着,消失着。

      缺憾感,可能正是我奔向自己目标的理由的动力。如果我当年奋力取得了这份目标,可能今天的他乡遇故知,我是绝对体会不到了。

      前些年,我给领导门写报告材料时,喜欢在结尾的时候用“不忘初心”这个词。用这个词因为领导多半不会被批回去重写,以至于我写了好多年,竟然一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听了一个老师的课。

      “你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你是怎么一个心态;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你又是一个什么心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你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了多少问题?如今工作了很多年,你又给别人制造了多少问题?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当初自己风华正茂时的一颗心,勇于做回自己,赢得自己。”

        这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记忆深刻。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

      怕以后英语差,所以就报了英语班;担心数学以后难,所以就报了奥数培训;当发现语文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所以就报了作文班。存在即合理,这些课程的精心设置,的确让孩子的成绩,增色不少。但是,孩子与家长的矛盾越来越重,孩子们的借口越来越多。

      去年给学生培训面试的时候,听课的是很多的家长。下去了解情况后,知道了家长的苦衷,孩子不愿意补课,嘴上答应了来听面试培训,行动上却不来。用打都起不了作用了,只好自己来听,回去吃饭时侧面说给孩子听。

      才六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让家长开始使用起战略思维,以前我的妈妈在我高中时才给我用战略的。

      孩子从小到大的满足感,成就感被家长们填补的丝毫不漏。孩子没有这份挫败感,没有这份缺憾感,这就是影响孩子与家长沟通的导火索!

      如果,孩子在他的事情上挫败一次,他可能会吸收到自己的经验想法。如果,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不满足一次,他可能会珍惜现有的玩耍机会。如果,家长在给孩子张口伸手时冷漠一次,他可能会慢慢得知父母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全部。

      这也就是我个人的教育思维:给孩子一套答题的方法,不如让他学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发现,周围的朋友,有长久的有暂时的;让他发现,喜欢的事情,也是需要自己争取的;让他发现,周边的父母,已经给了他最好的了……

      感谢我没考上北大的这份缺失感,好让我不断在提醒着自己,发现着自己:其实,曾经的我,就在我的身边。

      我想,这也是我这次来北京大学培训的一个目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