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就是一辈子》读书心得3
一、本书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什么?
(一)有些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
“Persistent Problems”(永存问题),指那些持续存在的,反复出现的,好像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永存问题,正确又简单的方法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暂时)别去解决了罢。面对永存问题,尽力就好。
(二)有些问题是不用解决的
有些问题,看起来很重要,实际上却没那么重要(不是不重要),把时间花在解决它们身上,实际上是浪费的,效率低下的。
得“细节很重要”是用来吓唬那些没做成过事儿甚至压根就没做过事儿的人的,彻底的完美主义者都是脆弱的。如果有问题非要解决不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里面的主次,把最重要的先做好,这个做到了之后,再去关注细节,而这样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力关注更细的细节,否则,本末倒置,一无所是。
永远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 —— 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儿,先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问题,至于细节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儿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三)有些问题可能会自动消失
有些问题就和感冒一样,只是身体的一时问题,我们自身的免疫能力其实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将其消灭,用不着吃药,用不着打吊瓶—— 顶多,多休息一下。
(四)有些问题是自己造成的
学习本来是并不困难的事情,但起点上偷懒了,起点上不扎实,后面才因此变得困难起来,问题不断,直至寸步难行。
基础很重要!这么朴素、简单、有效的建议,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没听进去过—— 然后,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生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又从不自知。
(五)有些问题是其他人的问题
有些问题,并不是你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意识到的那一瞬间,就等于放下来了一个巨大的负担,摆脱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大多数人都是错的,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的。
(六)有些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
中国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根深蒂固的普遍共识。这很讨厌,最终的结果就是“家家户户都有陈年瓦上霜”……
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拐卖儿童,比如激素渔牧。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永存问题”,原本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大家缺乏互助、互保的意识,总以为独善其身是可能的,最终被其所累。
人们普遍的想当然:我们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情只能吃亏了……本质上来看,就是这种想当然反过来滋生了那种恶势力。
(七)大多数问题需要特定的人解决
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那么一瞬间。在漫长的时间轴里,只有些许个重要的瞬间。在那些瞬间里,有些人,有些事,恰好就在那里,于是他们成了关键。
正确的方法论可能是这样:
一方面,专注于自己的进步,让自己成为能解决更多问题、更大问题的人—— 只要时间足够久,进步是一定的;
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给解决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那些可能解决很大问题的人。但必须牢记,解决那些问题,可能并不是此人的责任,也不一定是此人能有的运气。
二、本书介绍的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是什么?
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是:
1.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至于那好运是什么,不知道,但它就是会发生的,这事儿你必须提前知道。如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而有些事件是好的,有些事件是坏的,那么无论我现在遇到过的坏事儿有多少,好事儿还是会出现的,大小不同而已,早晚而已。
2.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所谓“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打磨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使其完善,乃至于你不大可能去做未来可能产生恶果的事情。
3. 保持开放
不要给自己建造围墙。围墙的作用除了可能提供一些庇护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让别人走不进来、也让你走不出去。
开放(Open)就是可以创造好运和惊喜的,无论在哪个领域。
4. 持续学习
学习,从来都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5. 创造更多的连接
只有节点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出现。 概念如此,那么,掌握概念的人们更是如此罢。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只有一种方式有用:交流,遇到了,必须 马上连接。
6. 保留适当的随机
因果思考,是人类固化在基因里的一种思考模式。这世上有些事儿是不讲因果的。跨越因果思考与判断,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添加一点随机性,就是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7.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不要做一个低级的单任务操作系统。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三、如何应用苍蝇模式和蜜蜂模式?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过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一群蜜蜂和苍蝇装进同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那些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一次一次撞到瓶底,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卡尔·韦克的总结如下:
"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可是,除此之外,作者更多看到的是另外一回事儿。
蜜蜂在这个情况下显得过于“只有一根筋”,所以才吃亏。苍蝇相对于蜜蜂,并没有更聪明或者更愚蠢,或许苍蝇也一样是“只有一根筋”,只不过当前的局面对苍蝇的行为模式更有利罢了。
试想一下,咱不用那只瓶底透明的瓶子了;而是做个暗箱,只开个小孔,透进一点弱光。把苍蝇和蜜蜂放进去,结果会怎样?肯定是蜜蜂会顺着光率先飞出来,而乱飞乱撞的苍蝇呢?估计也有累死在里面的,因为靠乱飞乱撞碰到那个小孔的概率其实并不高、甚至很低……箱子越大苍蝇能飞出去的概率就越低。
于是,作者的总结是这样的:无论是谁,若是只有一根筋,总有一天会倒霉。
两个模式的应用方法论:
1.刚刚冲进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调整为“苍蝇模式” 。在我找到“门道”之前,乱打乱撞实际上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策略。
2.找到门道之后怎么办?我会马上把自己调到另外一个模式“蜜蜂模式”。
经过如此这般的打磨,我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升级了的—— 起码我的是有两个模式的操作系统,不仅要多模式,还要在很多重要的节点上多模式。
四、从大势为我所用转化为,在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这种方法论的价值是?你如何应用这种方法论?
(一)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结果常常是,几乎所有的大势其实都与我没关系……
把焦点放在大势自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的结果常常是一样的:必须跨界—— 自己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常常与那大势完全没有关系,也并不适合与那大势共存。所以,应该把焦点放在大势上面,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呢。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二)这种方法论的价值是:我们是掌握了方法论的人,一旦我们通过研究通过思考,发现某个属于未来的大势出现的时候,就能抓住大的机会。
(三)某个大势出现的时候,一定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其他的事情更适合“顺势而为”,万一那些特定的事情恰恰是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是最擅长做的,那真是天大的运气。
想到,就要琢磨清楚;搞明白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行动,在行动中继续思考,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在行动中主动创造各种好运气…… 这就是所谓的“ 主动选择”了。
真正的大势,很少频繁出现,尤其对个体来说,能够感知的大势更少。转换焦点,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锋利的方法论。选择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更应该关注优点而不是缺点,等等,也都是转换焦点这个方法论的重要应用。
五、本书介绍的如何消化一本书的方法论是什么?
(一)理解速度”概念。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二)。完整性阅读,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注意,不是知识泛滥),有个小技巧特别管用:标题党的文章直接不看了。
(三)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吃饭的。同样的道理,别人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帮你读书的。虽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习惯了由老师带着、逼着读完整本书。
(四)拿来一本书,就好像要打一场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同样的道理,拿来一本书,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
(六)把一本书拿过来,我即便读不懂,我也能读得完。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七)一定要用起来。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八)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种形式。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1.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2.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3.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九)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十)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