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1:做个有灵性良心的人
《道德经》21:做个有灵性良心的人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遵循“道”而行,随“道”而转移变化的。“道”作为一种存在恍恍惚惚,就在这恍恍惚惚之间,“道”以无象之象、无物之物态隐现。“道”幽深不可见,其中却确有精的存在。精的存在真实可靠,所以称作“信”。“道”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亘古不变、无始无终。它存名于世永不消逝。依据它可以观察了解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呢?是从对“道”的体察入手的。
杨绛先生在自己的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中,讲过一个天人交战的故事。一个司机,莫名其妙地被一个无赖乘客臭骂了一顿,最后连车钱也没有收到。等到收工时,发现车座上有四万块钱,正是那个无赖乘客落下的。
后来,那乘客纠结了一群流氓找到司机追要遗失在车上的钱。司机本来有心想要还给他们,可那群人像凶神恶煞一般。更为让司机感到不安的是对方声称丢的钱是五万元,这种情况下,为明哲保身起见,司机只好一口咬定没有看到那笔钱。
最后,司机夫妇在经过一番天人交战之后,终于灵性良心发现,决定到公安局报案“自首”,这件事感动了警察和媒体。
在杨先生的这个故事里,我们能读到什么?在这对夫妇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唯有具灵性良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灵魂的人。无论世事有多么艰难,无论其中的因素有多么复杂,无论其间经过多少次的天人交战,灵性良心都会最终占了上风。有灵魂的人身上体现出的大德,必然是他灵性良心作用的结果,是遵循“道”而行,随“道”而变化的结果。
反过来讲,如果灵性良心泯灭了呢?当人同禽兽无异时,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灵性良心——人的灵魂。
杨绛先生所说的“灵性良心”,《道德经》所说的“道”,今人所说的“法则”,应该都是同一回事儿,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没有这个“道”的话,人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全然失去了存世的灵魂。德是道的体现形式,道则是德的内容,两者是互相依存的。没有道,便不会有德的功用;没有德,也不能显出道的力量。
循道而求德,说到底就是追随和发扬自己的灵性良心去“明明德,止于至善”。
《道德经》所说的“道”,包括杨绛先生所说的“灵性良心”,又是反凭“眼耳鼻舌身”无法具体感知的存在。
一、无象之象,无物之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不可以依凭“眼耳鼻舌身”五识感知的“道”,恍恍惚惚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于杨绛先生而言是灵性良心,于老子而言,是“道”。“道”也好,灵性良心也好,在人心中都是无可名状的,在现实中,恍恍惚惚的存在着。就在这恍恍惚惚里,隐隐显现着它的无象之象,说那个象就是“道”吧?有些牵强。说那个象与“道”无关吧?又的确是因道而生的。说它完全表现为某物吧?不是那回事儿。说某物与它完全无关吧,又的确是因道而起的。
二、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幽深不可见,其中却确有精的存在。精的存在真实可靠,所以称作“信”。
什么是“道”的“其中有精”?《中庸》讲:“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道”本身是有力量的,是无始无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其自有的力量和规律运转。“道”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便是“道”的“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时,便“至诚如神”,以报应不爽的形式体现出来,是为“其中有信”。
“道”无精则不信,无精则不神。
三、无始无终里见有始有终的端倪
“道”的存在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是无始无终的。天下万物,则是有始有终的,无不有其自身的本源。
以“道”的无始无终,推演和觉察天下万物的有始有终,其发端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所以,《道德经》讲“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而转移的。“道”是一切德的灵魂。一旦觉察到自己人之为人的灵性良心,便不要让灵性良性这个灵魂离开自己的躯壳。否则,难免要成为行尸走肉,成为与禽兽无二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