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心臆

《周颂·良耜》:副歌有什么好听的

2020-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周颂·良耜》:副歌有什么好听的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周颂》之中,反复提到“播厥百谷”,《周颂·噫嘻》中,成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颂·载芟》中“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到了这首《周颂·良耜》干脆紧紧承接着《载芟》,直接以“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为开头,完全一副配角、副歌的姿态。

纵观周王朝的发家史、治家史,全然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从拓荒耕田到选种播种,再从秋收冬藏到感恩祭祀,一点点有条不紊的叠加完善,终于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雏形。与周有关的诗歌,大半都是写种地的。

《周颂·良耜》作为《载芟》的副歌,将它所描述的内容再唱一遍,有什么意义呢?一首副歌,有什么好听的?

这一切,还得从“播厥百谷”说起。所谓“厥”是“其”的意思,也就是代词,代指什么呢?

狭隘的理解,可以说代指百谷;稍微拓展点来看,可以说是代指“先祖们”,这里面就有了点儿传承与发展的味道了。今天,所有的好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先祖们的努力是源头,另一方面今天我们的努力也是一个原因。

有句农谚叫:“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慢慢摸索,逐步改良,这就是农业发展的诀窍。慢工出细活,慢慢的迭代,慢慢的发展,慢慢的享受,这才是农业。

还有个与农业有关的寓言故事叫“揠苗助长”,有个人每天到自己的田里看禾苗的长势,每天看上去那些禾苗都差不多,他心里着急。于是跑到田里把禾苗都往上拔了拔,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禾苗瞬间长高了不少。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农业生产自有他自己的规律,急不得、快不得,急了快了便容易出问题。

“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作者将眼光放在送饭的妇女儿童身上,放在耕作的农夫身上。农夫的妻儿来田里看望农夫,提着满筐的干粮。送来的干粮时金灿灿、热腾腾的黄米饭,农夫未固定好头顶的斗笠特意在下巴下打了个结。这描写,可真够细腻的。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农夫的锄头是那么锋利,锋利的锄头用以锄掉杂草。杂草朽烂到土地里成为最好的肥料,滋养着禾苗,使之愈发繁茂。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收获时节,镰刀收割庄稼的声音交织成令人喜悦的交响乐,收割下的庄稼堆积在田野里。收下的谷个堆得高高的,像城墙一般,像篦子齿一般排列的整整齐齐。伴随着对谷物的处理,人们纷纷打开谷仓,谷仓里堆满了粮食,这时候,妇女儿童也不用再到田间送饭了,他们守着谷仓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丰收之后,人们忙着寻来祭祀用的公牛,公牛的角弯弯的。象征着人对于先祖的承续,预示着文明的源源不断。

《载芟》重点描述的是春耕时人们对农神的拜祭,那个时候,许了个大大的愿望。倘若在先祖和谷神的佑护下,有了好收成,一定得给祖先和谷神一个大大的拥抱。

到了秋天,果然是一个丰收年。谷物满仓之时,淳朴的农民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认认真真的办下各种祭品,来兑现自己的承诺,以期许来年仍是一个丰收年。

这就是《周颂·良耜》这首副歌的弦外之音。

原始农业,毕竟有靠天吃饭的意味,敬天祭神逐渐成为周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