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京-文化
来到南京,不能不品的还有南京的文化,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也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名城,这也是我们再游夫子庙的目的。出了地铁站,要步行一段路才能到夫子庙,途中我们被一个小巷吸引住了目光,巷子的左边有黑柳巷老街区的介绍,原来这里有传说中的望鹤楼。相传当年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后,军师刘基建议在此建造望鹤楼,以迎接仙鹤送来的玉玺。在刘基选定的吉日里仙鹤果然从天而降,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到场迎拜。仙鹤见此就向北飞去。当时就有方士说大明的京都会向北移。结果后来发生了朱棣争夺帝位并最终移帝都至北京的事情。后来该楼被烧后这里得名望鹤岗。都到了门口了,自然要进去看看。走进巷子一拐弯,就看到了“望鹤楼古建筑”的标牌。说是古建筑,其实已经新旧结合不伦不类了,古老的朱漆大门倒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朱漆早已掉的斑驳陆离,窗户变成了铝合金的,其他的门也换成了铁质的门,这里并没有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所以住户们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改造和修缮,让自己生活的更加便利和舒适。窄窄的巷子弯弯曲曲通向里面,在这个初春的早晨异常冷清,只有三三两两急匆匆的路人经过。几步之遥的巷子外面,就是熙熙攘攘的车流人群,和林立的高楼大厦,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巷口,茫然的注视着来往的车辆人群。他们,并非为了守护历史而存在,或许只是因为这些古老的房屋是他们祖辈留下来的唯一栖身之所,哪怕它们历经百年已岌岌可危,对外面世界的羡慕和向往,可能是他们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
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离开了黑柳巷,很快就到了夫子庙的大门,没有了夜晚的灯火辉煌,这个季节的游人也是稀稀落落,仔细打量街道两边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后来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重建的,跟北方的古建筑略有不同的是,檐顶的动物多是凤,北方的建筑则多是龙,有的建筑的檐角高高翘起,这种在北方的建筑中也比较少见。各色的小店在这些仿明清的建筑里门庭若市,用各种各样的南京特产招揽来往的客人。街道的中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铜钱的石板,我突然有了想拍摄它的冲动,于是让朋友一遍遍的从上面迈过,而我在捕捉她那迈过的印迹。其实这枚铜钱不仅仅是散发着铜臭气的货币,它的外圆内方,也是中国传统的处世之道吧,但我们更多的现代人却只学会了圆滑,而丢失了内心的准则和方正。当我们的脚步踏过中国古老文化的时候,有没有一丝丝的驻足停留呢?当我们更多的惊叹于国外先进文化技术的异军突起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呢?那些已经被我们自己践踏的一无是处,被归为落后和封建的东西。其实,那些大智慧的传统文化思想只是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篡改和利用了而已,结果变的面目全非,而被我们所不屑一顾和唾弃。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先做的像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对你尽忠,父亲首先要尽到父亲的义务,然后你才有资格要求儿子将来对你孝顺。却被董仲舒朱熹等人发挥改造成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把孔子对“君、父”的道德要求转嫁到了“臣、子”身上,要求臣子要愚忠愚孝,最后竟然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哪里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和延伸?是赤裸裸的篡改和利用。借用仓央嘉措活佛的一句诗吧“你见,或者不见它,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它需要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和识别,用我们的智慧来使它发扬光大。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江南贡院,售票处的价格竟然是25元,看到只是一个小小的院落,甚至在门口都能看清楚里面的情形,所以我们没有买票进去,只从门口拿了些资料,大约了解了一下。如今的江南贡院,已远没有当初宏大的规模,只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这个贡院之所以名扬四海,就是因为仅在清一代,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就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并且唐伯虎、郑板桥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科举制度,这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现在成为全世界都复制执行的世界性文化。而江南贡院则见证了这一制度曾经的辉煌和衰落,更为我们了解这一历史提供了详尽的实物和资料。科举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代之以比科举的规模还要宏大的高考,让广大学子和家长纠结和痛苦的考试,让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考试。为了高考,家长们可以毒死满池的青蛙,只是因为青蛙的鸣叫影响了学子学习。请问:毛主席当年在闹市中都能读书,我们的学子为何连自然界的天籁都不能承受?青蛙何罪?“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多么美丽宁静的画面啊,竟然被残忍的杀戮。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的束缚和世风不利的影响一直以为被我们所诟病。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高考,竟然能让我们的家长泯灭人性到残害生灵,能让我们的家长站在马路上拦截来往车辆并与路人发生冲突,能让家长给监考人员下跪,怪不得现在有些学生们打架斗殴杀人无所不用其极,上行下效而已啊。
离开江南贡院我们去了乌衣巷,刘禹锡的一首绝句,让这个小巷名满华夏,有着如此盛名的巷子到底什么摸样呢?到了以后才发现整个巷子只有一个大宅院,就是王导和谢安曾经的住宅,现在是王导谢安纪念馆。巷子是青瓦白墙,十足的江南味道。我们买了票进去后,仔细参观了各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陈列了不同的文物,有王导谢安两家的家族族谱,有年代久远的陶罐陶器,有东晋的起居室,有淝水之战的壁画,有王导王羲之的书法手迹以及拓片等,参观了一圈来到院子里,发现这里有一个微缩了的曲水流觞渠,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酒文化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啊。不过比起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我们的酒文化只剩下了酒,而缺失了文化。古代的文人们聚会都坐在曲水流觞旁,在曲水流觞里面放一个倒满酒的杯子,杯子飘到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饮一杯酒。而我们现在的酒桌,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祝酒词和万般无奈的被饮酒,再也找不到饮酒的那种随性、惬意和享受了。
离开乌衣巷,我们直奔媚香楼,秦淮河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是因为江南贡院,相信还有秦淮八艳的功劳。这些出身贫贱的美貌才女们,在动荡的残明王朝里用卓乎常人的挚爱和贞烈,演绎出一幕幕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故事,李香君和媚香楼则是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进门的门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胭脂水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想起秦淮河文化其实就是脂粉文化的说法,其实秦淮河一带本就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风月场所,除了江南贡院之外,就是秦淮八艳才使这个在夜夜笙歌中醉生梦死的烟花之地名垂青史。走出门厅,是一个小小的院落,正对着我们的是红色门楣上的三个金字“媚香楼”,屋檐上垂下一条条干枯的藤蔓,像是一幅纱帘,将香闺深藏于内,也让这个小楼略显凄凉,院子西北角的李香君白雕默默注视着我们和这个她生前生活过的地方,伊人已去,而她的精神却穿越古今,百世流芳。进入大厅,厅里展示的那个年代女子的金钗银簪等饰品,四壁上展示的是李香君生平介绍,还有当年名播四海的“秦淮八艳”的略介,粗粗浏览了一番后,不禁让我们感慨万分。这些柔弱的女子,身在青楼却并不自弃,用她们的才华和节气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悲歌。拾级而上,依次是李香君的闺房、客厅、琴房,房间的布置都清新淡雅,温馨舒适,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房间里,经常响彻着铁骨铮铮,爱国惜民的声音。在进门之前我们看到介绍说这里存留有秦淮河上唯一的古水门,我们经过一番搜索之后才发现原来就是一个窄窄的通道,打开通道的木门,游船上的客人就可以直接进入楼内,我费劲了脑细胞也没想出来,原来水门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