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素说】读写佳作专题【素心读书】已推文汇总专区2021写作

好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1-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唐四平方根

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自己还很普通,坐在十楼的小书桌边,绞尽脑汁在思考:好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检索大脑,寻找曾经阅读过,依然有印象的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近现代小说,西方现代小说,还有那外国人写的中国侦探故事(高佩罗写的《大唐狄公案》)。

我在阅读了一些书籍之后,打算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好故事的理解:什么是好故事,中西方小说脉络,写故事的哲学基础,为什么需要故事。说明一下,本文没有区分故事和小说,笼统地说。


01

什么是好故事?当我们被小说或者故事迷住的时候,有很多成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废寝忘食、书不释手、引人入胜、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看书。

这些是人的表现,也是好故事的表现,吸引人的故事给人第一直觉是:有趣,精彩,曲折。难道就这样简单吗?

中国传统小说的理论认为:写小说是为了抒情表现以及寻求心理治疗。而西方的小说理论认为:写小说是因为人类需要故事来达到身份认同的结果


02

让我们先简要看看中西方小说的脉络。

我从《中国小说史略》中粗略了解下中国小说的脉络,中国的小说从神话与传说开始的;其后是《汉书》《史记》所载小说;再往后,就是六朝神志怪书,例如《搜神记》《拾遗记》《神异经》《世说新语》;再往后,唐朝之传奇文,如《莺莺传》,后来元朝王实甫据此写了《西厢记》,关汉卿写了《续西厢记》;再往后是宋朝话本,有《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流传;再往后就是明朝的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大家熟悉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西游记》《封神传》,有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存在《道藏》中,明朝的人情小说首推《金瓶梅》,还有《玉娇梨》《好逑传》(有德法译本,国外比国内出名)等。

中国小说在明朝还有一套很出名的小说,那就是冯梦龙《三言两拍》,属于传奇短篇小说集,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再往下到了清朝,最著名的首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朝的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朝的人情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清朝的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清朝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包括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是发源地,而西方小说经历这么多,已经形成了成熟写作理论体系,实在无法在这里做梳理,就算是最简要梳理都无法完成。

我之所以简要地叙述了中西方小说的脉络,也是希望在利用西方的写作理论这个工具来训练自己的同时,别忘记了中国的传统文学里面有充足的养分。


03

我下面谈谈中西方小说的哲学基础,当然,这也是参考了一些书籍而获得的。

西方小说理论起源于是古希腊哲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即摹仿说,统治西方小说非常久远,意思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现代才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长期的观点是:小说就是模仿再现生活中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小说也有哲学基础,其基础是来源于非主流的道教 “有无相生” 的哲学理念。道家认为“道”即无,而无则生万物。明代小说家、戏曲评点家叶昼认为:“无中生有”是小说的本质。从想象中创造出虚构的叙事,从“不存在” 中创造出 “存在”。

从中国传统小说最后效果来看,有学者已经总结出下面的结论:中国传统小说创造理念接近现代小说理论的思想,那就是:小说摹仿生活,但却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很像生活,却不是生活,但又比生活更逼真。

在此,我们只是简单了解和对比一下,无意深入探索理论研究,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写作,不是研究写作理论发展。


04

现在回到我们本文的主题,好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这样说,小说就是一个由语言构建的世界,即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种种维持生存,发展自我的技能,折射到写作的世界里面就是写小说的技能;那么,我们拿着这些现实世界中掌握的技能,要进入到写作的精神世界里面,用这些技能去创造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随心而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从这个角度考虑,传说中的“文无定法” 也是有其道理的。

而这个完全虚构出来的世界,展现的这些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感觉不到它们是虚构的,不,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不存在的 “存在”

读者与小说的人物产生关联和共鸣,而一旦产生共鸣,就说明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也就是移情与通感,这就相当于读者与作者共同虚构了这世界。

如果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并不是心甘情愿地相信其真实性,那么小说就无法给读者带来乐趣,那小说就是失败的。


05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后,自己还很普通,但是,我的写作虚构世界却不再普通。

我也算是完成《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素材全攻略》第二章阅读作业。我们需要充分理解这一章的创作理论,就不会迷失方向,把这本书视为一种训练自己的手段。

我们要站在比这本书更高一点的位置,去学习和利用这本书,去训练自己写作的技能和手艺,但是就算是训练好了技能,能不能写出好的小说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一个比喻,会下象棋和下好象棋是两码事。因此,又一次回到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这一次,这个师傅就是这本书。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做为结束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