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不怀疑?不不,我宁愿强奸不挣扎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齐铭师兄

我信了你的邪,

不是因为你有多邪,

而是因为我有多蠢。

——“今天我上街买菜碰到我以前的同事,穿的可好了。唉,谁让她有个当上行长的儿子呢。”

——“昨晚跳广场舞看到你罗姨戴了一条雪兔毛的围脖,一看就是她在澳洲定居的女儿给她买的。”

——“你知道你大舅的女儿找了一个外国男友吗?又高又帅又多金,一看就是企业高管。”

每当师兄听到母上大人发出类似星光闪闪发自肺腑又酸羡异常的话语时就会摆出一张扑克脸。

不要问我酸羡是什么意思,师兄心脏也很脆弱。

为什么别人穿的衣服一定是贵的?别人家的小孩一定是赞的?

别人家的大米一定是香的?

哪怕别人家的马桶,都可以镶钻镀金的?

因为“别人家”这三个字说起来几乎无从考证,自然可以指鹿为马、添油加醋、夸夸其谈。

是不是也感受到师兄浑身弥漫起的酸羡味儿了,好吧,因为我收敛不住了。

师兄也是人,也会羡慕别人的成功,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听得多了,我不禁会有一个思考:

为什么母上大人的交际圈非富即贵

师兄的朋友圈里,有一个每天都晒照的小伙伴。

只是他晒的并不是自拍照或者美食照,而是天空一抹鱼肚白泛起时暖阳升起的日出照,一拍就是两年。

为什么会坚持拍两年的日出照呢?

因为他说,这是他坚持早起的动力。

每天看到太阳从云层里升起来,灵魂也仿佛升华了一般,而新的一天也在昭示着新的开始。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两年后,他考上了研究生。

是不是觉得画风不对了,

是不是觉得一碗鸡汤已经要挨到嘴边了?

拍照、早起、考取,这三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拍照是方法,早起是目的,考取是结果。

如果没有必然联系呢?那么拍照是兴趣,早起是习惯,考取是现象。

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看到一个现象,

就想找出促使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论证和强化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是主观臆断的表现

母上大人的同事穿着好是因为她在做服装品牌推广,

并不是当行长的儿子给她买的。

罗姨的雪兔毛围脖是结婚纪念日她老伴送给她的礼物,

并不是她澳洲定居的女儿给她买的。

我大舅的女儿的确找了一个外国男友,

不过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并非企业高管。

虽然我知道这些真相,但是并没有告诉母上大人。

因为她酸羡式的教导已经成为了一种说教习惯,

她在这种习惯中能得到完美自我论证后的满足感,

这才是她真正孜孜不倦的动力所在。

而我,不忍心打消她的动力。

作为消息传递者,我们在传递消息时尽量只阐述事实本身,

而不关联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传播方式。

作为消息接收者,我们在纷乱的信息中尽量截取事实本质,

而用怀疑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关联,这才是正确的接收方式。

从近期袁立在网络上大量揭露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节目内幕事件,

我们看到了一个电视节目媒体如何通过剪辑与编排等技术手段牵引观众思想认知的事实,现实和最后的电视呈现效果南辕北辙。

从浅处说这是为增加收视率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

从深处说则是牵引诱导群众性思维而达到自身目的。

虽然在这场明星手撕电视节目的闹剧中我们都自以为是置身事外的吃瓜群众而围观看热闹,其实我们也是闹剧中的受害者。

因为在大量目的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中我们的思考被束缚,思想被胁迫,最后只能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亦步亦趋的被牵引着,走向某一方希望被我们看到的“事实”,并且毫不怀疑的接受。

简而言之,这就是群体性催眠的真实写照。

也许就像某明星所说,

节目是节目,生活是生活,不要划等号

PS:想写这个思考很久了,借着近期的热点事件正好抛砖引玉。

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现在每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信息庞大纷乱到令人咂舌,

而这些信息中哪些是虚假的(比如神童签约麻省理工学院的虚假新闻,相关资料可搜索“虚构神童消息撕破了虚假政绩的外衣”),

哪些是真实的,我们又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骗?

其实这是一个易解决又难解决的问题。

易解决正如我在正文所说,尽量截取事实本质,而用怀疑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关联,

而难解决在于这种做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与思想觉悟。

人无论心理还是生理的变化,较环境的变化都是极其缓慢的,既然我们注定跟不上周遭世界变化的脚步,不妨保持初心。

因为回归本源,时刻提醒自己真正关心的,追求的是什么,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真谛。

原创媒体

文字编辑:熊虬智

排版:小V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