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优精选之影评与书评谈写作读书

有书|当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都在想些什么?

2017-09-26  本文已影响447人  小优老师爱生活
有书|当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都在想些什么?

近日阅读打卡的任务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三联书店出版绿色硬皮版本,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合为一册。这是一本必须静下心来读的书,去年在kindle也看过一部分,始终因为心不够静没有坚持看完。这一次,和大家一起静下心,慢慢品读。

1.

第一封信《谈读书》,是写给中学生的关于阅读时间安排的一封信。他在信里说到,“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举例了富兰克林,孙中山等大咖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开学以来,一直处于瞎忙碌的状态,每天都有改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事情,阅读写字的时间少之又少。但细细想来,是真的时间少,还是自己没有安排好。答案也是显而易见。

看到朱光潜先生读了那么多名篇名著,自己始终停留于“快餐文化”,审视愧疚。国风楚辞,唐诗宋词,那么多那么美的作品,却没去好好品味。但还好,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可以开始。这就是最大的幸运!

2.

他在第二封《谈动》里写到:朋友,忧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你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可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可爱的文字,这让我想到老舍先生的《读书》,也是一个可爱的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又给人以启发。

当代还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且有且珍惜吧!

3.

读朱先生的书,总是有很多的惊叹。惊叹他的文学造诣,惊叹他阅读之广泛,惊叹他不仅能从文学方面给青年人以指导,还能用物理的角度来解释世间事物。

他在《谈静》里写到,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可在这来去匆匆的浮躁社会,人们往往忘了去感受。

低头族的人群低沉在手机的世界里,看似安静无声,内心实则躁动,喧嚣之声充满脑海耳畔。放下手机去静静感受这个世界吧,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看看身边的人与事,去感受人间的烟火气息。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人的感受总比一般人要大,他们常常感受到静的乐趣。要不怎能有“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悠闲。

前几年的那句网络流行语,“我想静静”,多少人曾随口说过,但真正做到“静静”的又有几人?静下来吧,在静中领略生活的趣味。

很喜欢木心的“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我把它理解为,安安静静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这大概就是我此生的终极目标了。

4.

第四封《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第五封《谈十字街头》,虽说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点距离,很多事情不能感同身受,但多读几遍,竟也能有所体会。

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在如今,中华虽已崛起,但强国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爱国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多少学校忽略了这一点,光从升旗这个细节来说,就没有多少是合格的。

不知为何,从小我就对国旗充满敬畏之情。每次学校升国旗,我都会一本正经地,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国旗,眼光随着国旗的上升而旋转。那时候并不是了解这面国旗意味着什么。后来经历了北京奥运会,每每看到电视里的国旗伴着国歌升旗,就会感动得落泪。为国争光,为国捐躯这些伟大的事迹恐怕这辈子没有机会了,也就只能尽自己的力做一点小小的事。

正如国父孙中山所说,“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

5.

第六封《谈多元宇宙》,这一篇的内容太哲学,讲到了“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目前还不能有太多体会。昨天看了一遍,今天朗读了一遍,最喜欢这句话“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第七封《谈升学与选课》,很遗憾没能在上大学前读朱先生的书,如若读到,今天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朱先生说:“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他列举了亚里士多德、歌德、亚当斯密、罗素等全能型人才,他们都不是只精于一问学科,研究一种学术,而是“博学守约”,且样样精通,均能登峰造极。朱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广博的,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某种学问,而应该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因为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

这让我想到,自己身为一个语文老师,也不能只了解语文知识,而应通读经史诗词,最好还能书善画。语文是一个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常常让我陷入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教不好这个学科。老师最大的烦恼就是并不能安安静静地只当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总会有各种各样教学以外的事务等着我们去完成。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事。各种各样的调查问卷,网络作业,无形中给师生家长增加了不少负担。但也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朱先生虽然让我们要“广学”,但他也说“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他告诉我们,要在自己精力时间可能的范围之类,去力求多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点和朱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那么,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老师,方有资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6.

看到朱先生在第八封《谈作文》中写到他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便越发地喜欢这位老先生,谦虚得让人敬佩。

他说他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老先生的良苦用心见于方寸之中。

我也常常遗憾更年轻的时候没能做更多的事,学习更多的技能,但并不因此停止学习。毕竟我还拥有大把的时光。

也因此常常对着学生苦口婆心,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现在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希望他们勤于练字,认真阅读,用心写文。不知道听进去的人会有多少,但我会一直提醒他们,并且以身作则,做出最好的示范。我愿意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我是师者,更因为我也是一个学习者。

学习真的是一辈子的事!

7.

第九封《谈情与理》,又是一封超过我的阅历的信,读了一遍加朗读了一遍。只做简单的摘抄和粗浅的理解罢?

“行为的源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

在这一封信里,朱先生要告诉我们,情比理更重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是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也便是另一个人生,绝不是吃饭交配就可以了事的。

还不能读懂太多,待年岁稍长再来重读,或许会有另一番体会。

读朱先生的书,总是常常感叹他读书之多,阅历之丰,见识之广。他在第十封《谈摆脱》,不仅举了身边朋友的实例,而且列出释迦牟尼,第欧根尼,卓文君,陶渊明,斯格特等古今中外的名人来论证放不下的失败与摆脱后的成功。

他说,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了。要免除这样的人生悲剧,第一要务是“摆脱得开”。

这不就是现代人各种烦忧的根源所在吗?放不下手机,荒废了时日,耽误工作和学习。放不下名利钱财,耗费了生命,究竟得到了什么。但放下又何其不易。

8.

“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无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焕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

在卢浮宫赏《蒙娜丽莎》的朱先生也能有所思考,联想到古人作画之不易,并由此联系到包慎伯三四十岁得以借阅《十三经注疏》,中世纪大教寺的建成,和湘绣和杭州织锦的人工缝制,从而引出现代人只讲效率的盲目速成。

现代忙碌的生活里,再难出现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褪去了从前人的呆气,同时也失去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

突然想到,暑假里去了一趟西北,到莫高窟里逛了一圈。带队的讲解员告诉我,有一位退休的

愿我们都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敬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9.

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朱先生终于在最后一封信里谈到了人生,这个被许多人谈滥的话题。他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一个是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一个是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因他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也将这个世界看得更加通透。

看待人生的悲剧和喜剧都一样平常。但却更为悲剧惊心动魄,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悲剧。又列举了林黛玉,荆轲,李太白等人的失意,正因为他们人生中的缺憾,才有了千古传诵的诗歌与故事。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人,唐代诗人张继,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然而,让他流传千古的那首《枫桥夜泊》却是他人生失意之时的得意之作,此之谓遗憾也美丽罢!

人生本来要有北京才能算人生,你偏要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味。

合上这部分的文字,回想这十二封信,虽无法历历在目,但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能量。

还会重读,在不一样的阶段,用不一样的心情读,定会有另一番的体会。正如《走遍天下书为侣》里说到的,一本好书不论读了多少遍,你总能从书里发现新东西。

这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