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燕子》——语文味与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4

2022-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吉林付巍巍

“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方法如下:在预习或课堂上先找出词语——动笔圈画——体味妙处——加以批注。课堂上教师先重点指导一两个词语——意见一致并达成共识——及时记录。学生动手——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反馈。明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个是为了什么

切记:学习是学生的事,学习目标最终指的是每个学生要达到这些规定的目标: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没有教师的讲授是最好的实现,这些目标是讲授才是有效的有意义。

语文教学是按照“浪漫——精确——综合”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的。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无论什么时候感情都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逼入文本的,只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是真正理解文本之路。浪漫阶段(整体感知文本)可以有多种方法,对《燕子》这样的优美散文而言,揣摩如何朗读是较好的途径。浪漫与综合阶段都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所以,文本的整体感及教学的整体感都不会被破坏。

先设计一个指向整个问题的问题,以此问笼罩全文,也笼罩全文的教学。而对此问的解答,又必须细化到对每一部分的精确分析,在对每一部分的精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后回到这个问题达,成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解答,也经历了一个“浪漫(依据感受在心里试答此问题,但不能充分)——精确(在各部分中寻找解答此问题的线索)——综合(综合所得达成对此问题的解答)”的完整过程。

一切写景散文,若没找到对具体文本的其他的合适方法,都可以用“画”字统领全文,细析每段每句,最后回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燕子》先添加主体事物燕子出场的背景,仔细阅读课文第一段,添入“细雨”“微风”“柔柳”“青草”“绿叶”“花”,然后主角“燕子”出场。它出场前,整个画面是静止的,它的出场改变了这一切。阅读课文第二段,这是对画面主角燕子的特写,课堂教学时,既要嚼字,又要指导朗读。

最后,作者又回到了全景,将燕子还原到背景中,引导孩子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抓住“几根”“几痕”来学习。从字典意思意义上讲,“痕”是指某物留下来的痕迹,而不是某物的实体。从视角上来讲,它的特点就是“若隐若现”,“看不分明”“淡”。这表示在画面上,燕子处于远景之中。

这样画画的过程就宣告结束,背景——主体——全景,这几乎也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

事实上,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被我们称为录像回放,或者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法。所谓录像回放,就是把自己的课堂用录像设备和录音设备录下来,然后由教者自己或教研组集体进行录像回放,在必要处进行定格分析。而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就是由第三者依据录像,用新教育称之为“现象学式描绘”的方式,把课堂现场描绘成一个文本,然后,由大家分别对此文本进行批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