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圣贤书友会

脾的经脉足太阴经及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4

2023-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刘俊和和

脾的经脉足太阴经及病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chuài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起于足的大拇趾内侧之端,并沿着大拇趾内侧的赤白肉际,经过大拇趾根节后的核骨,上行至内踝前,再上行至小腿肚,沿胫骨后,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叉而出,沿膝内侧和股内侧的前缘,直达腹内,入属于脾脏,联络胃腑,然后向上穿过膈膜,挟咽喉而行,与舌根相连,散布于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它的一条支脉,从胃分出,并上行通过胸膈,注入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wǎn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足太阴经受外邪影响后,会发生以下病变: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虽然排除大便或气之后,会觉得松快许多,但仍感全身沉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táng瘕jiǎ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本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后表现的症状有:舌根痛、身体沉重不能转动、饮食不下、心烦不安、胸部牵引作痛、大便溏泄,或下痢,或大小便闭塞不通、面目及全身泛黄、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的经脉肿而厥冷,且足的大拇趾不能动弹。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上病症,属实证的应用泻下法,属虚证的当用补益法,属热证的须用疾刺法,属寒证的当用留针法,而脉虚下陷的用灸法。至于无实无虚的病症,还应从本经来治。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由足太阴经所致的病症中,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就表明为实证;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小,就说明为虚证。

(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chuài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wǎn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táng瘕jiǎ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今天学习了脾的经脉足太阴经及病症。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