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韵
一定要去的是绍兴,一定要写的也是绍兴。
西施、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王阳明、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秋瑾……数绍兴的名人就和数星星一样,这一大串闪着光芒的名字足以让人心驰神往: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在千年里孕育一代又一代名士高人?
初到绍兴,不只为某个景点,我更想近距离去观察和感受这个城市,也由于地图显示一些景点距车站不算远,我得以骑着共享单车在市区(越城区)转了许久,于是我得到两个字作为绍兴印象——“慢”和“静”。“繁华”这样的字眼可以说与绍兴无关,但绍兴拥有的是那些只有繁华表面的城市所没有的深沉内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现代化的喇叭聒躁高喊的今天,依旧抱着古琴,轻轻弹奏着古老悠远的旋律。
绍兴不是守旧,它也在寻求发展,正如绝大部分的城市一样。仅我目之所及,就有许多路在修,许多新房子在建。可至少它现在一边在建设,一边还保管了那么多的古老文化。我不想去北京,因为我知道建国以来这个古都被拆毁了多少古建筑。而我一直觉得,比起所谓的GDP,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被用的太多以致感觉平庸的佳句,当我走进绍兴,发现这个句子又重新焕发了它的神采:说到“小桥”,绍兴是国内古桥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一不小心踩上的石桥竟是历经了几百年风吹雨打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流水”不必说,桥多自然是因为河流多,正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人家”呢,看那桥边、河边,古镇许多的老房子和老街巷,居民们古朴的生活风貌。综上所述,我就私自把“小桥流水人家”判定给绍兴了!
绍兴古韵一、安昌古镇
绍兴古韵安昌古镇在市区旁的柯桥区,奔安昌去正因为它并不热门,料想不会太商业化,游客也不会太多。古镇沿河两侧而建,居民枕河而居,时有乌篷船从一座座石桥下穿过。由眼前之景我把它分为长度不等的两段,前段是热闹的集市,河边摆满货摊或是桌椅,是购物、喝茶、吃饭之地,游客也比较多。所卖最多者,酱鸭、腊肠,是为名产。其有名得益于来自仁昌酱园的酱油,酱园以其天然独特的酱油制法和绍兴黄酒一起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立于成片整齐摆放的大酱缸前,阵阵酱香扑面而来,酱油不知味道如何,倒是喝了黄酒,绍兴黄酒琥珀色,芳香馥郁,不胜酒力者尝尝就好。
绍兴古韵 绍兴古韵行至后段,店摊及游客渐少,是居民安静生活之地,在河边走一走,看看古镇人的生活,那般闲适悠然。看着那些在古镇家旁玩闹的小孩子,不禁要羡慕起来。
绍兴古韵 绍兴古韵作为千年古镇,安昌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水上婚礼和腊月节这样的民俗活动此时可看不到。可看者,城隍殿、石雕馆、中国银行旧址和穗康钱庄。值得一提的是宣卷馆和师爷馆,宣卷是绍兴古老的民间曲艺,始于宋元,而今不知传承者有几,只能看着展馆里泛黄的宝卷遐思。师爷馆也没有真师爷,第一次听到这个称谓,还是电影《让子弹飞》里葛优演的“汤师爷”。师爷是明清时期的幕僚、谋士,天下师爷以绍兴为最多,故“绍兴师爷”亦成一般师爷之统称,而安昌更是绍兴师爷之乡,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精明群体。
二、西小路
绍兴古韵西小路似乎不算景区,我也只是在闲逛之时偶然发现。一条小河,一条小巷,从那里走过,行人极少,也没有几家商店,只有古旧的老房子,似是普通居民区。有吕府、谢公桥等古迹,房子的墙上多绘有古镇风情的水墨画。一位老人骑着旧式单车慢行在长长的石板路上,车身发出轻轻声响,回荡在安静的小巷里,让我想起木心那首《从前慢》。正是傍晚时分,我坐在苍老的石桥上,晚风掠过静静的水面,拂过河畔的杨柳,带来丝丝寒意。此时此刻,这里的人间烟火竟给我“人烟寒橘柚”的感觉,尘世熙攘,亦有此寂寥之地。
绍兴古韵在一面墙上看到《西小河之歌》:有一条小河悠悠,静静流淌在我家门口,桥上挂出垂柳,河上飘来轻舟,安详 和谐 温柔。有一条小路悠悠,静静延伸在我家门口,小巷庭院悠悠,粉墙黛瓦依旧,安详 和谐 温柔 ……
三、书圣故里
书圣王羲之故里面积很大,保存也很完整,游客却比较少,也没什么商业开发。里面有戒珠寺、王羲之陈列馆、墨池、“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等,边上还有座小山,是为蕺山景区。书圣故里小巷交错,四通八达,哪里都可出入,除展馆外不需门票。由于我所住宾馆距书圣故里很近,于是前往夜游,夜里游人更少,许多居民也关起了房门,橘黄色的路灯和挂在屋檐的红灯笼照亮着曲曲折折的巷道。不巧遇上阵雨,只好躲在屋檐下,也算是领略真正的“雨巷”了。
绍兴古韵书圣故里有居民两千多户,穿行长长窄窄的小巷,走过深深的庭院,漫步青石板路,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看看匠人们传统的手工艺。走着走着,就醉倒在千年的岁月里。
绍兴古韵 绍兴古韵四、鲁迅故里
绍兴有千年的古越文化,古文里的会稽就是绍兴。但我心中最初的绍兴印象是由鲁迅的文字组成的,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师,可是绍兴的招牌。鲁迅故里也就成了绍兴最热门的景区,铭刻着陆游和唐婉凄美爱情的沈园也在其中。
第二天早晨天空飘起了小雨,我八点钟就从宾馆骑车赶往鲁迅故里,起初还不算太多人,待我从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出来时,队伍已排起了长龙,只好放弃游三味书屋和沈园,绍兴可去之处还有东湖、兰亭等,留些遗憾,以后再来也好。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神奇有趣,他在这里度过了天真美好的少年时光。而今我们可看不见鲁迅文章里的黄蜂、云雀、油蛉、斑蝥了,像鲁迅那一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只有几块菜畦和鲁迅小时候爬来爬去的小石井,百草园一去不复返了,还好鲁迅把它最美的年华写了下来。
绍兴古韵在书圣故里的旧书摊上买了一本鲁迅的杂文集《坟》,1973年人文社本,那时的五毛标价老人卖二十倍,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纪念品的价格,而这年代感满满的书比普通纪念品有意义多了。
《坟》,正如鲁迅所说,一面是埋葬,一面是留恋。其实对于一个人走过的所有的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绍兴古韵来之前,对绍兴是向往和期待;来之后,更是喜爱和留恋。虽然只是第一次来,可能只有些粗浅的认识,但我已然钟情于这个城市,可惜不能久居。短暂相逢,就要离别,遗憾总有,或许也是再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