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曹操(18)
话说曹操把离京前其父曹嵩教训他的一番话对郭景图学说了一遍。
哪知这番话讲完,郭景图昂首大笑:“哈哈哈……哈哈哈……”
“老先生莫非笑我是宦竖遗丑,仕途之事臭不可闻?”
“非也!非也!哈哈哈……”
“您笑什么?”
“我笑你天生的好运气!”
“好运气?”曹操感到莫名其妙。
“嗯。好运气。”郭景图收住笑声,“我老头子要是有你这等家世何必还在这里养桑度日!”
“老前辈既然说好,晚生自然不敢争辩,但实在不解愿闻其详。”
“好!你听我说。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郭景图正颜道,“那要看父之道是否顺乎天意民心。你祖父原是好的,除在先帝策立之事上有亏,论及其他,虽是宦官,也堪称良士。但是后代之人不能秉其正道,才至声名狼藉。你道你为官这两载不避权贵抨击权臣是靠父叔之回护。那你为何不能反过来想一想呢?”
“反过来想一想?”
“你既然有父叔回护,为何不趁此良机多行善事义举呢?人不能易其所固,然能为其所欲啊!你就借着你父叔的势力多斗斗那些阉贼,多为百姓造福岂不是更好?反正你有根基、有靠山,你只知不能借着他们为恶,却不知可以借着他们为善呐!怪不得你千里远行还要带着那对劳什子的棍子。迂腐!愚钝!”
曹操恍然大悟。
“老前辈,您在这里养桑干什么?”
“我郭景图本有志拯救黎民,怎奈奸臣当道,即便为官也是徒受竖子所害。所以遍舍家财,在此养桑为生,所得桑叶皆予附近农户养蚕织布,以尽绵薄之力。”
原来是这样!曹操仔细思量:尽散家财于民,还要养桑施舍,这老人家也真是一代大贤。
“老前辈高义,令人佩服!”
“有什么可佩服的?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呗!”
“可有家人相随?”
“原本有老妻相伴,现已亡故。我夫妻无儿无女,三年前,得一农户孤儿,暂且抚养膝下,便是那环儿丫头。”郭景图捋了捋白胡子,“可惜我年事已高,这个孩子又太小,日后我若有三长两短,也是苦命的娃。”
“小可不敢折辱前辈,但前辈若有羽化登仙之日。小可愿意抚养环儿,以全前辈心愿。”
“好……好……”郭景图又连连点头,“曹家小子,你既然有匡扶社稷之志大可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曹操笑了,“小可年纪甚浅。”
“哈哈哈……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老朽不信那些。孔丘一人之事不可比之他人。”郭景图的眼睛烁烁放光,“我只说五个字,‘外化’、‘内不化’!有这五个字,大可随心所欲啦!”
“晚生受益匪浅。”曹操起身,深深一拜……
就这样,又盘桓了两日,曹操、楼异身体恢复,才与郭景图、环儿依依惜别。
待踏上驿路,见红日高照,雪已融尽,曹操的心绪开朗不少。眼见只剩自己一骑与楼异相随,不禁感叹:“唉!我原以为五个从人已经算少,没想到事到如今只剩下你我二人了。”
楼异却笑道:“即便我一人也当伺候大人安然无恙。”
“桑园那晚多亏你竭力相救。”
“小的是一个穷看门的,不过有膀子力气。当初若不是大人提拔,现在还在洛阳北门混日子呢!大人有难自当尽命。”
曹操见他兀自扛着那对五色大棍,笑道:“你独自扛这对棍,累不累呀?”
“说实话,小的很累!”楼异撇了撇嘴。
“哈哈哈……”曹操仰天大笑,“那就丢了吧。”
“不!这是大人您威震京师的见证。”楼异很认真地说。
“我当时也是一时兴起,其实何必要有什么见证呢?难怪郭老先生要笑。”
“郭老先生说的未必都对!”
“哦?”
“当初咱们若没有带这对棒子出来,早就在封丘地面叫匪人杀了!还有命走到这里吗?谁长着前后眼呀?”
曹操一愣:这话也是呀!“世事难预料。”楼异把大棍又往上托了托。
“也罢。咱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随遇而安吧!”曹操一抖丝缰,马儿迈着轻快的步伐奔向前方。转眼就到顿丘城。曹操见县城虽小倒是热闹非凡,做买做卖熙熙攘攘,穿街过巷便至县衙门前。
曹操赶紧下马,自怀里摸出印绶:“我正是曹操,敢问阁下是哪一位?”那人赶忙下跪:“属下是本县功曹徐佗,仓促之中未能相认,望大人恕罪。”
“徐功曹快起!我这副模样,就是自己看了也不敢相认呢!哈哈哈……”
徐佗受宠若惊:“刚才我已经打发马车去接大人,大人没见吗?” 曹操很诧异:“没有啊!”
边聊天边往前走,猛然间大门里闪出个婀娜女子,含情脉脉望着他。曹操心头一热……我日思夜想的小娘子,咱们总算可以在一起了……
欲知让曹操日思夜想的小娘子是何人,且看下次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