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留守少年的自我剖析中,看到家庭沟通的重要性
在看待和理解人或物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陷于主观判断,从而忽略了他人的真实想法。以下文字来源于一位留守少年的内心独白,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正 · 文 · 开· 始·
留守儿童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2014年有6000万留守儿童,现在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减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我来说说我们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说说我们心里面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就不在家了,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都是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次。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快放学了,妈妈悄然站在教室窗外,那一刻我懵了,妈妈今年这么早就回来了?我很高兴,这样她就可以多陪我玩几天了,就是这么单纯。
那年妈妈要去打工的时候,我拖着她的手不让她走,撕心裂肺的嚎叫,但还是没能改变妈妈要去打工的事实,我也看到我妈妈脸上再怎么忍都忍不住流下的泪。我知道,妈妈也是特别不舍,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强拉着妈妈不让她走了。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懂事,从一开始的不舍,慢慢到后面的无奈,再到一丝离别的感觉都没有,现在仔细想来,越想越可怕,时间就连亲情都可以消磨。
我从另一方面说起,小时候最喜欢什么时候呢?一是过年,二就是自己生日了。过年不多说,毕竟爸妈回来了。可是生日怎么办?我们留守儿童需要的是陪伴,准确的来说是父母的陪伴。然而,我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希望什么?希望他们打个电话给我们,可能是我比较贪心,我好想要礼物。哈哈,要说爷孙辈说实话确实有很大的代沟,他们认为把今天的晚饭做的丰盛一点,足够孩子过生日了。可是,我最想要的是什么?对,生日蛋糕。
在过去的18个生日里,我有且仅有过一个生日蛋糕,那是在我八岁生日的时候,我外婆和我表哥一起送给我的。那时候,我感觉好幸福啊,我的生日里面终于不缺生日蛋糕了。这个简简单单的要求,很难吗?不难,任何一个家庭都能办到的事情,偏偏我的家庭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父母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强行套用在我们的身上,而且大人们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要求,你跟你父母说一句不就好了,何必一直憋在心里。我们何尝不想说,但是父母和我们实在是太缺少沟通了,往往一个电话过来就是“今天吃的啥?现在在做啥?天气怎么样?”
时间久了,接父母的电话像一种应付,走个流程罢了。从一开始的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到后来,想都不会想到跟父母说。现在想起来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渐渐的,变的沉默寡言,缺少沟通。
时间居然可以压制一个孩子的天性,一个连父母都不愿意与其沟通的孩子,他没有其他的倾诉对象,能干嘛,发泄,如果正好是叛逆期,得,更加厉害了,我们把发泄的目标对准了自己的家人,现在的发泄就不是简单的倾诉了,而是十分具有攻击性的与家人的肢体冲突,语言冲突。
叛逆期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留守儿童貌似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就像没有叛逆期一样,做一个家里面的乖宝宝,另一种,就是出去各种鬼混,与家里面有势不两立之势。后面一种有我前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但是,另一种,连叛逆期都可以被家里面压制住的,那个孩子是有多么的无所谓了,他们不是没有叛逆,而是觉得一切听家里面的安排更好,说实话,我搞不明白这些人,以后出来社会有什么用。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留守儿童,需要的是关怀和沟通。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的情况,不要一味用陈旧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沟通,孩子与父母沟通良好的话,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父母应该多了解下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以为的孩子喜好来放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子们或许不需要你的大鱼大肉,或许他需要的是一句“孩子,爸爸妈妈爱你”
正 · 文 · 结· 束·
成长中的子女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这种无奈是慢慢能够理解的。孩子们对父母有着很深的眷恋,父母是孩子在世上最亲的人,但是如果连父母都不管自己了,孩子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子女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爱持续灌溉,台铃梦想公益建议父母们在工作之余要经常和子女好好沟通,说说心里话,毕竟打工挣钱最终为的不还是这个家和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