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感而发
清明节回家,已是下午一点多,爷爷奶奶他们扫墓早已经结束了。
去小爷爷家吃了饭,聊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天,说了一些过去的磕磕绊绊,教导我要努力读书,搞学习,将来可以留在学校干,不用去社会里找,轻轻松松的、平平淡淡的、稳稳当当的走完这一生。
不容置否,这样的生活确实符合我的性格---不愿意去改变,无为胜有为,一切随缘就好。但那种生活只会让我变得更加不愿意去突破自己,浑浑噩噩的,不明不白的就走完了这一生。我不反对这种方式,但是改变就是好事,人总得去挑战自我,更何况我是不希望我的人生轨迹是由家人一手安排好的,这样子会让我毫无成就感。
说着说着就差不多要回家了,最近爷爷奶奶去了长沙,过年也没有见到他们老人家,于是三人一起走小路回家,顺带着叙叙旧。一路上爷爷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前生活了快要半在路上辈子的地方如今却变的不熟悉了,甚至还有一种陌生感。 转过一亩池塘,踏过一路路颠簸,奶奶看到了她那英年早逝的朋友的墓,遇到了准备去扫墓的家属,和他们闲聊几句后,奶奶经不住那岁月的沉淀,还是回想起从前的往事,不堪回首,对于奶奶来说,她的那个好朋友因为咳嗽厉害,打错了针,日渐消瘦,离开了人世间。奶奶愈说声音愈哽咽,我拍了拍她的后背,与他们闲聊了几句就告别了。
回到家里,我就慢慢睡了过去,一下午迷迷糊糊睡着了,转身之间奶奶叫我吃饭,吃饭期间还是旧事重说,但还是干坐了许久,毕竟以后和爷爷奶奶说话的时间不多了,他们忙,我也不容易。晚上,写了一小部分日记,觉得从奶奶身上学了很多很多。
奶奶自从十九岁嫁给我爷爷后,便从来没有过过假日。她的每一天都是满满的。从前,早上五点起床,开始生火煮饭,煮一天的饭和粥,因为农活太忙了。那时我母亲和舅舅们还在睡吧,奶奶就出门赶农活,到晚上才回家歇息。母亲和舅舅们还小,在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路上能够敛到的树枝草木都尽量带回来生火煮饭,但是少的可怜,几乎被采光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母亲到了嫁人的年龄,舅舅也外出求学,母亲因为不敢尝试着去改变(和我好像),所以和父亲将就着过就好了。母亲嫁给我父亲几年后爷爷奶奶开始帮我爸妈修建房屋,那时候我姐姐出生没多久,奶奶每天都要去把姐姐抱回老家(新家还在建设中……),又是一段山路,走了一年多。那时,我的舅舅们已经外出打拼,爷爷觉得不能够让子孙后代上个学走个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就来到城镇买下了一块地皮,借钱修完了房子。
在那之后,奶奶开始爱上这个新家,因为那是爷爷和她费尽心血的成果。当时我还是一两岁的襁褓之娃,唯一的记忆是调皮的我自己倒开水,把小腿烫出了一块“非洲大陆”,我傻傻的看着心痛,后来就忘了。在我的记忆开始时,奶奶一直在忙碌着,创新着,一有空都要把家里打扫一下,生怕着了灰尘;每逢过节,都要按照习俗做事,很认真,虔诚;过年的时候,都会弄弄新花样:做各种饺子,包子,酥子,南瓜饼,糯米团子,还有一种特别特别的粥,粘粘的,口感极好。她的世界观里,没有辛苦,只有一直做下去的决心,这是我所缺乏的,也是我必须要获得的,而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奶奶坚持了一生,我也会尝试着去做,就把奶奶当做偶像藏在心中好了。
如今奶奶66岁了,还在为我们六个后辈操心,为整个家付出心血,我只想说:“man(茶陵话,奶奶的意思),不要做了,歇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