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写作
自6月28日以来已经很久没在简书上发表文章了,至今,差不多两月有余了,现在终于肯拿起久违的笔,有勇气写下去。我想究其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懒。
借用鲁迅在《二心集》里的一句话,是“不知其有而不求曰胡(通“糊”)涂,知其有而不求曰懒惰,这样也许是“爽快”的,然而开起口来,却很容易咽进冷气去了。”
我们明知道要达成一项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但是却犹豫不决,停滞不前。生在如今这个物质丰盈的时代,光怪陆离,到处充满着欲望,瓜分着我们的集中力,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如今,手机里仿佛包含着整个世界,包罗万象,想看什么、想听什么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实现,这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并是不全盘否定,而是各有利弊罢了。
记不得谁说的了,总之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说写作并非天资,而在于习惯的养成。这句话,很简短,却可以成为想在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同仁们的座右铭了。曹植也许真的有七步之才,但他也不可能不看书。
庆幸的是,虽然工作比较忙,但看书和写日记的习惯算是养成了。给自己定了一目标,每年读60本书。这个标准是在看了一组网上曾经发布的数据而定的,我们做任何事,总要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这组数据显示,以色列人是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度,这与其阅读量不无关系,人均每年60本书,世界第一;第二则是日本,是40本。我们会想,以色列人难道都不上班的吗?仔细算来,一周一本书问题不大,要知道真正的作家阅读量远不止如此。
前阵子读村上春树的书,就刻意了解一下作者。村上29岁写了第一部小说,真正成为职业作家的时候应该是33岁。1949年出生,今年已经70了。自从立志写作开始,他便进入了一种极其自律的生活作息之中:每天晚上9点左右入睡,早上4点左右起床,煮咖啡,然后伏案写作数小时,每天就写10页纸,每页400字,然后停笔,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他还保持着长跑的习惯。自律的作息和长跑运动,使这位大叔的才华与体魄得以保留,让自己可以持久地创作。
读的书越多,发现自己真的无知。读书,是为了获取我们没有经历过的经历,要想获取这段经历,除了要去经历,那么就是看书或者通过其他的载体获得,而看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无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大到足以改变世界。
这句话是有根据的,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热衷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的作家,因《人类简史》而名声大振,正如作品序所称赞的,“能够像他这样从容游于这么多学科之间的历史学家,是旷世罕见的”。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智人已经牢牢站在食物链顶端,而科学革命是智人的重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正如其书中所说,“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我们读书获取知识,一点一点摆脱无知,或许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改变自己也好,为了安慰自己无处安放的心灵。写作也是如此。
读书和写作,其实就是咖啡和糖的关系,合在一起是为了味道更好,假如不喝咖啡,那么只吃糖,也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