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阅读中获得快感,其实是越来越无知
01
昨天看到《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讲的是硅谷现在正在统治新闻业,看完以后深有感触。
如今硅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正在纷纷收购传统的优质新闻媒体,先是亚马逊收购了《华盛顿邮报》,接着又有了乔布斯的遗孀收购《大西洋月刊》,发出这个感叹的作者是美国《前共和》的前资深主编,作为一个倡导自由独立的媒体人,算是在日渐衰败的现实面前,对一种新闻理想的回顾与反思。
作为大学毕业时就进入纸媒的我,太能体会这种感受了。
因为报社当时已经有了很多记者,我为了谋求发展,主动选择了去挑战有难度的稿件,那个时候就写深度报道了。
经常丧心病狂的写个两三千字甚至六千多字,占据报纸一个版,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挺勤奋的。
但所有的激情与热情还是抵不过岁月的平淡,历经了七年这样的生活之后,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还是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岗位,现在算是一个自由写作者吧。
可不止一次有读者给我后台留言,说我的文章太长了,也有人说不太明白我要说些什么,还有的建议我能不能多配一点图片,少点文字。
其实我只是想写一写心里面的感受,只是想分享自己最新思考的内容,也只是想在这个一切都短平快的时代,努力保留一点做记者的偏执吧。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的读者会跟着我一起成长,我不想去写一些刻意迎合或者猛追热点的文章,但这样的结果就很难看,有的时候阅读低的扑街。
02
这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当标题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时代,连那些老牌响当当的王牌报刊都不得在流量面前低下了头。
喜闻乐见人人都能读懂参与的话题就是好话题,不仅国外是这样,如今在国内,网络环境也是如此。
当吃瓜群众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饭后茶余讨论的都是明星八卦追剧热点,我们在不断向下行走的快感中,渐渐的失去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看到一个未曾见过的观点,首先不去反思别人说的是否有道理,而是先骂两句过过嘴瘾再说。
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就是三观正,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就是作者有毛病。
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写作者已经把读者当成了上帝。
不是说互联网思维下的服务读者意识不好,而是别太惯着读者,除了去迎合,我们就不能和读者一同进步吗?
这是一个作品是产品的时代,考虑的更多的则是受众的喜爱和需求,写作者不再能够纯粹自由的,我手写我心,否则你试试,马上流量就会给你颜色。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自由表达的时代,但是到最后我们却发现我们表达的东西越来越一致化或者同趋势化,最多是切入的点不同而已。
一个热点事件出来一个明星八卦出来,马上就能挽救阅读量,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03
对于新闻的职业操守还是不是必需品?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正是传统的职业操守,让新闻从业者勇于挑战权威,让记者不去迎合读者,也是这种职业操守,给了新闻从业者这种超脱的态度。
传统新闻中还有很多教化读者的意味,可以通过阅读真正的去改变人们。
而新一代的以互联网为方向的媒体巨头,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们唯一追求的就是用户的增加,他们一切的行为,做什么内容,投入多少,全部都是为了流量。
一旦有什么热点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这些互联网媒体就会无休止地去追逐热点,然后再去影响纸媒。
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内容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铺天盖地的热点很容易在最初兴奋时又很快疲倦,因为下一个热点正等待着去挽救流量。
不得不说有很多新闻当事人,通过这样的热点事件迅速传播,最终成为受益者。
但是这种过度关注热点和追逐读者关注度的行为会使更多等待被新闻发现的事件石沉大海,最后我们在生活中同样会出现所谓的二八现象。
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在那最多20%的事情上,而剩下的80%,还有那么多需要去发现和影响的事情,可是因为不构成热点的要素,也许再也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更不要提帮助了。
可那些正在绝望边缘痛苦的人,却因为没有关注,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最终让自己孤独的面对困境,也许有人撑得住,也许有人撑不住。
面对那么多无法去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千篇一律的去写所有人都追逐的话题,我们就是这样在写作中不断地去迎合不断地去追逐,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最终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04
前几天刷屏的一元买自闭症患儿的画,有作者关注了这个话题并表达了对自闭症患儿的关心,可是总体比较那些明星八卦或者是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这个报道的总量还是微乎其微,甚至还有很多读者不理解,认为报道这样的孩子,不是在加重他们的痛苦吗?
我在生活里是有接触过自闭症患儿的家庭,这些家庭其实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孤独的星星这样的世界,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了解和知晓自闭症患儿,并能广泛的传播这件事情,其实这比直接给予他们经济援助是更迫切的事情。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而且由于社会的不理解,可能在他们未来进入社会时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会因为隔阂而误伤社会,过去可能还会有很多的新闻工作者专注持续的去宣传报道这一领域,但是在如今互联网流量思维以及用户服务为价值的取向下,这样的持续报道也变得很难。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写作,一定是要有产品服务读者的思维才能够获得关注跑出流量,但其实真的不只是只去迎合读者,真正好的内容有价值的内容,一样可以引领读者。
05
《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还指出,现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影响的,是整个媒体的风向标。
让作者非常难受的一件事,就是今天的互联网媒体为了追求流量,标题党快要到了毫无底线的地步。
作者认为,这些互联网媒体深谙一个心理学道理:人类会对无知感到舒服,但是他们却讨厌自己错过信息的感觉。
这些网站利用这一点开创了一种标题风格,喜欢用低俗的标题去挑逗读者,吸引他们点击阅读。
比如说《十个美国人中有九个对这个事儿的理解完全错误》,或者《你不相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现象,想想是不是并不陌生?《不转发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不也早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真心希望,在获取流量的同时,我们更多的能通过文章去传递生活中那些被我们遗忘但是值得去关注的事儿。
否则昙花一现的流量,究竟能产生多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呢?
愿我们彼此的阅读与写作都不是为了简单的阅读快感,也许有难度的阅读,更值得你去挑战,因为当别人把这些内容只当成信息而已的时候,你却已经付出行动在这些信息中受益。
愿亲爱的你,在阅读中获得快感的同时真正能拥有智慧。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