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传统语言学的异同比较

2021-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雷神大人

相同点:


一、对语言学的争论都是同哲学联系在一起。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名实关系是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老子是最早提出名实关系的人。荀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是第一个研究词和词义的人。他在《正名篇》中提到:“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由社会约定俗成形成,荀子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二)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名与实的关系,他们争论的是物和名之间是按本质分类,还是按规定分类。他们的辩论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克拉底洛瑞》里面,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研究对象相同。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传统语言学,都是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语言。例如:先秦两汉时期的《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杨雄的《方言》还是刘熙的《释名》,都是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西方主要是研究古印度的经文《吠舍》。

三、对事物的名称和意义都用两种观点来进行解释。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传统语言学都提出了“约定俗成论”和“本质论”。约定俗成论认为,由于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本质论”认为事物的名称和意义是直接联系的。

不同点:


一、研究的重点不同。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主要是对字词的解读,西方传统语言学主要是对语法的研究。中国传统语文学,俗称“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其中文字学和训诂学,是对汉字字形和意义的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对字型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杨雄的《方言》对同义字、近义字做出了解释,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刘熙的《释名》采用“声训”的方式来解释词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

(二)古印度时期,巴尼尼对经典文献《吠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从中提炼出了三千九百九十六条语法规则。他的《梵语语法》,又称《八书》,把词分为静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四类。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是西方首个提出语法二分法的人,他把词语分为名词和动词,后来亚里士多德增加了“连词”这一大类。古罗马时期,普利西安在《语法原理》中把词分为八个类别:名词、动词、分词、代词、副词、介词、叹词、连词。

二、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语法研究没有自成体系,西方传统语言学对语法有深入的研究,这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传统语言学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无论是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还是唐宋时期,都没有对语法进行很完整的研究。虽然我国古代有几部解释虚词的著作,例如:卢以纬的《助词辞》、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但他们还是为了训诂学服务。

(二)古印度四世纪左右,有这样一位语言学家,他对古印度经典文献《吠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从中提炼出了三千九百九十六条语法规则,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位语言学家巴尼尼。他撰写的《梵语语法》,又称《八书》,把词分为静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四类。静词有八种变格形式,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古希腊时期,语法范畴初步确立,柏拉图是西方最早研究语法学的人,我们知道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在西方最早的语法二分法,不仅把词语分为名词和动词,还对句子按语法功能做出了相应的区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的观点时,又有所发展,增加了“连词”这一大类。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三本书《范畴篇》、《解释篇》和《形而上学》,都涉及到了语法问题。他在《范畴篇》中提出了要正确的区分简单的语言形式和复合的语言形式,复杂的语言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的相加。亚里士多德口中的简单形式也就是语言学中的语素、词和介词短语。特拉克斯《语法术》提出了句子和词,他认为句子是语法的最大单位是“完整的思想表达”,词是“在连贯言语中最小的组成部分”。到了古罗马时期,凯撒在《论类比法》中,提出了“离格”,瓦罗把它称之为第六格。瓦罗是古罗马最著名的语法学家,他著作的《拉丁语研究》,有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个部分,并详细的阐述了拉丁语的性、数、格。普利西安在《语法原理》中把词分为八个类别:名词、动词、分词、代词、副词、介词、叹词、连词。由于语法学最早在西方产生,这也对中国后期的语言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不同。

(一)从语音方面来看,西方传统语言学在研究语音方面,比中国传统语言学更加准确、严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最早就出现过“声训”,用来说明被解释的词的来源,而且与被释词的音同或音近。等到汉代,“声训”达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刘熙撰写的《释名》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在书中描写的所有事物的名称都用“声训”来解释。但“声训”还是有着它的不足之处,首先一个事物的名称来源有多种途径,如果只是单纯利用“声训”一种途径,未免显得过于片面和牵强附会。其次,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语音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声训”对有些字的解释,在本质上还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

(二)古印度时期的语音研究,根据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按发音部位分成喉音 、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五类 ;按口腔开口的程度大小分为元音、半元音、擦音和闭塞音四类;按发音时声门的开闭分为有声音和无声音两类。古罗马后期最重要的语言学家普利西安,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语法原理》。他在《语法原理》的前两卷中,专门讲解拉丁文的发音、音节和字母。由此可见,普利西安对拉丁文语音的重视程度。从文学研究来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词的本意的解释有错误的地方,例如:许慎不见思索地把《释言》中对葵的释义,照搬到《说文解字》里面。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传统语言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对语言做出的巨大贡献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