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3(3/10,全译,定稿)
黄帝内经·灵枢经
九针十二原第一
3/10
原文: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译文:
凡是以针刺法治病,须以平衡气血为目的。
对气不足的患者,须以“补”的刺法来充实有亏缺的正气;
对气过盛的患者,须以“泄”的刺法来放掉过剩之邪气;
如果皮下有瘀血,就用针刺法导引使之流出;
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用针刺法放出邪气,使邪气放空或虚亏,不致胜过正气。
《大要》记载:针刺时慢进快出,是补实脉气的刺法;快进慢出,则是泄放脉气的刺法。
论及泄气和补气的针感,得气时患者会感到若有所得,而失气时会感到若有所失;
医者所体会到的针下气感之前后变化,乃补刺后感觉针下比先前更满实,而泄刺后针下比先前更虚空;
行泄刺与补刺时,补刺后针下较先前若有所得,泄刺后针下较先前若有所失。
补正虚、泄邪实,是针刺治病的要领,其以九针来操作最便宜。无论补气、泄气,都可通过具体的行针手法而实现。
行泄刺法泄放病气时,须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专心持针:先等待时机,候得病气临至,当即用力快速刺进,并摇大针孔,使表皮针孔处肌肤相分离、得以沿针尖从皮下导流出致病的邪气;待放出病气后,立即按压住针孔处皮肤,再从皮下缓缓抽提出针尖——这样操作是为了在泄放邪气之后,保蕴住体内的正气,使血不散出,正气不泄失。
行补刺法补强正气时,由于不必专门等候病气,差不多随时刺下去都行,刺下去后可以让针驻留在皮肤里,过一会儿再拔针——不像泄放病气的操作那样,医者须始终持针,专门算准病气到来及其被放空的时机,准分准秒进针出针——因此,与泄刺相比,补刺时看上去比较随意,医者给患者不紧不慢地缓缓插针后,就好像忘记还有拔针任务一样,漫不经心,任由针尖插在皮内,然后针具离手,医者可以去忙点其它事情,等仿佛想起来这位患者时,再来拔针。
出针时要双手操作,一只手事先在针孔附近推摩,以求尽力闭合住针孔处皮肤,待时机成熟,另一只手便迅疾抽针。
这样操作,则补刺时,无论进针还是拔针,均能令患者基本毫无感觉,就像蚊子或蝇虻飞停在皮肤上那样,几乎觉察不到;
且进针过程须缓缓慢慢,看起来犹犹豫豫、磨磨蹭蹭,仿佛想刺进,又仿佛不想刺进;出针时则须眼疾手快、越快越好,犹如琴弦意外断绝之遽猝。
此时,配合用按摩手法使针孔处的皮肤左右合紧,这样,补进去的气就停留在经脉里:皮肤上的针孔既然已经闭合,经脉中的正气就必然得到补强,变得比先前更充实;
如果此时皮下有出血,须立即挤出。
行针的时候,以握持针具的手指坚紧有力、精神高度集中为至宝,垂直下刺,不偏向左右,精神须专一到能精确分辨极细微事物之间的差异,比如说能一根根分辨秋天叶片上稀枯的毫毛。
医者在行针过程中,须始终观察体会针刺处的神色变化,仔细体察针下的血脉状况,再决定是不是可以刺入?或是不是可以抽出?像这样谨慎操作,才能避免行针失误。
行泄刺法时,进针的时候,要注意留心针下皮肤、以及左右两边皮肤上,神气的微小变化,始终全神贯注,就能知道病气有没有到来、以及其有没有被泄出。
血脉总是在腧穴的位置区域横布,可以被清楚看到,其跳动能被清晰摸到。
(未完待续)
上一篇: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2(2/10,全译,定稿)
下一篇: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4(4/10,全译,定稿)
推荐篇:猴子森林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