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摘录
(十一章)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不应该认为他是儿童唯一的教育者。
2、外界因素是通过影响父母及其心理状态来影响儿童的。
3、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4、每个疾病都是心理上一个“危险的暗礁。”
5、人们以为是疾病造成这些心理问题。不过,疾病实际上只是诱发了这些孩子潜在的性格缺陷。
6、生命纵然有限,关键是要活得有意义。
7、儿童生活中的另一个“暗礁”是跟陌生人、家庭的熟人或朋友的接触。
8、家庭环境给予了孩子关于合作的最初印象。
9、孩子到了3岁时,就应该鼓励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应该训练他们不害怕陌生人。否则,这些孩子以后与人交往时会脸红、胆怯,并对他人怀有敌意。这通常会发生在被 宠坏的孩子身上。这种孩子总想“排斥”他人。
10、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和做算术,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气氛,这样,孩子就不会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大的困难。
11、家里若有小鸟、小狗和小猫等动物,我们要教育孩子把它们看作和人类一样能够感受痛若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孩子学会与动物相处视为他们与人进行社会合作的准备阶段。
12、孩子的成长中总是有相关的亲戚因素。首先就是祖父母。我们当然避免伤害这些好心的老人的感情。我们应该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活动机会,但要让他们知道,孩子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长大成人,孩子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也不应该把他们牵涉进家庭的纠纷里。
13、在其他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亲戚中,有一类也很重要,这就是“聪明的表兄姐妹”。
14、所谓聪明仅仅意味着“获得了较好的训练或准备”。那么,他自己也会找到赶上去的方法。不过,如果他像多数人那样认为聪明是上天赐予的,是天生的,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卑,感到命运不公。这样,他的整个成长就会受阻碍。
15、消除这种因他人外表美而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孩子认识到,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要比外表美更重要。
16、一个人的外表美,并不足以使他过上理性的和善的生活。
17、(读物) 我们通常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我们也忽视,孩子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兴趣来理解事物的。
(第十章)孩子在学校
1、当一个孩子上学时,学校对他会有什么要求呢?他需要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同时还要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通过孩子对学校这个新环境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可以判断出他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判断出他是否对别人的说话感兴趣、是否对所有一切都感兴趣。
2、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
3、制定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会对加强合作有所助益。
4、教师和学生都要破除这样的迷信观念,即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特殊的遗传。这也许是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即相信能力是遗传的。
5、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自己教育的价值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 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毫无逻辑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
6、除了关于能力遗传的错误观念之外,儿童发展的另一个最大障碍来自家长对他们成绩不佳的惩罚。
7、教师自然不用对学校制度负责,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同情和理解来缓和一下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老师可以对那些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宽和一点,鼓励他们,而不是把他们赶上绝路。
8、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快班中的一些学生的智力实际上却很有问题,而慢班的学生也并非像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也不是智力低下,只是出身贫困家庭而已。]---照顾这种孩子的更好办法就是发挥辅导老师的作用。他们可以在这里做家庭作业,玩游戏,阅读等。
9、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