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如何读书
整理/刘嘉琪
读书前明确:
1.通览初翻一遍书:
a. 这本书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
b.每一章的重点和概要是什么,哪些需要重点看,哪些不需要看;
c.我要带着什么问题去看;
d.这本书脉络怎么样,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是什么样。
2.读书前准备:
a. 明确阅读动机(如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对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有我有哪些疑问,这本书占我总系统什么地位)
b.选择合适的精力分配。
1)精力分配法
70%的书,略读,翻翻目录挑重点读。(做补充)
20%的书,通读,抓中心,形成个体系架构。
7%的书,把书读薄,再读厚,做笔记。
3%的书,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2)系统读书法
围绕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挑选1本~2本主读(7%或20%类)
再挑选3~4本副读(20%或70%类)
然后做思维图,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3.重点笔记(3块法):
笔记A(脉络思维图);
笔记B(重点和我需要的地方);
笔记C(我的体会和分析)
4.归类:
把这本书的信息放在总的知识结构中。几个启示:
(1)不要被细节吓坏,90%的书知道个大概就好了。剩下10%的书,80%的内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
(2)知识爆炸社会,要想老鹰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马上飞走,不要贪多贪杂。
(3)知识不经过系统整理,就像没有编制过的稻草,一冲就散了,白读。
(4)记笔记时可以记录章节、页数,避免笔记太细,影响复习。
(5)和作者的反馈(读一章问自己,写的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对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值得向作者学习的地方,有没有自己以后要避免的错误)
5.总结
a.引导语,本书的概要,作者简介之类。
b.我的脉络梳理。
c.我的精力分配。
d.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
e.我需要进步的地方?
速读:克服两个错误观念
一是阅读应该逐字逐句阅读。
二是从头读到尾读完一本书才能理解书的内容,才能记住重要的信息。
快速阅读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打开一本书之前,你要确定阅读目的,然后带着目的去书里找答案。
一旦有了具体目的,阅读就会变得容易。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帮助自己设定具体的阅读目的。
第二步,读书是要摆脱默读的束缚,利用线性阅读法提升10倍速度。
正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不需要默读或者读出作者写出的每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提取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获取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因此不要在脑海中默读出来,同时快速地移动自己的眼球搜索关键词。如果你的眼球扫描的速度太慢,只要用你的手指作为指引,带领你的眼球快速移动即可,如此一来你的阅读速度将会飞速提升。由于这种方法是按照文字顺序进行的,因此被称为线性阅读。
第三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把作者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快速消化吸收。也就是理解记忆。这也是为什么罗斯福等名人读书快而且能够复述书中的知识点的原因。
第四步,回忆模式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虽然第三步的理解记忆已经将你与普通读者区分开来,但是没有人能够逃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魔抓。刚刚记忆完毕100%,20分钟之后剩下58.2%,1小时之后只能记住44.2%,1个月后仅能记住21.1%。不过我们面对艾宾浩斯并不是束手无策,借助工具将知识点再加工并输出就能够克服遗忘曲线。这个工具就是彼得·孔普发明的神奇之线,其实只是一条斜线,在斜线上记录下描述文章主旨的词汇或短语。
从斜线开始,最后形成可视化的模式,类似于思维导图作为信息记忆工具,以自己熟悉的文体写出书的核心信息,或者大纲,如此就能帮助你记忆更容易。
第五步,把握非小说类书籍的特点,成为罗振宇式的速度专家。其实罗辑思维和得到的大当家罗振宇就是我们身边的速度专家。薛兆丰曾经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说过这样一句话,“罗振宇每天都要对着一块像墙一样大的屏幕,快速地读好几本书”.....
这类题材一般都采用简单的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发展与总结。
总结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这部分是阅读的关键。对于非小说文学图书而言,作者在开头先给出主要观点,告知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提出问题,然后阐述观点并给出论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因此,最重要的内容在开头结尾。
在教材或其他远比单篇文章要长的材料中,你通常能发现新闻报道和非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会反复出现。比如图书的作者会在内容摘要或第一章提出主要观点和论点,后面的章节都有各自的要点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但都属于整本书主要观点的发生与发展,最后的章节、后记或结语部分一般用来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所以,训练有素的读者阅读次要段落时会加快速度,而在重难点部分会放慢速度,这就是速度大师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