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夜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金色弧线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2.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教育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还会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得到了认可,就真的会幸福吗?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就能体会到幸福吗?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的,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那么您是说要我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吗?并不是旁若无人的任意横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你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所以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4.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假如先生您的孩子避居在家,您会怎么办呢?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的去分离课题,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5.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想想那位婆婆说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话!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上司讨厌你,而且毫无理由的讨厌你,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主动去迎合他,按道理来讲是这样,可是如果被顶头上司疏远的话,那就无法工作,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搬出上司来作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这完全是原因论,请不要这样想,而是要反过来这样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6.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7.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意别人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认可欲求这个词,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但是请你这样想,为了不被任何人厌恶,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但是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所以就发誓忠诚于全部十个人,这就像陷入民粹主义的政治家一样,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了。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8.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没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厌,虽说如此,但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着,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似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9.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认为,因为那时候被打,所以关系不和,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的想法,如果站在阿德勒目的论的立场上,因果论的解释就会完全倒过来,也就是说,我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对我来说不修复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合适,因为如果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于父亲,这其中有对我来说的善,也许还有对封建的父亲的报复,这一点可以从人际关系之卡的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当我下定休复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这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父亲,那是一种想要操纵别人的错误想法,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