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只在流亡中谦谦君子晋文公
晋文公是春秋霸五之一,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本来他可以使晋国变得更加强大,甚至打败秦国,可是为什么后来统一天下的不是晋国而是秦国呢?晋国又有什么问题使它在和秦国的争霸中最后失败,我来说一说晋文公。
一个王朝的兴衰当然不是靠一代君主就能完成的,但一个贤明的君主却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为他的后代争霸天下打好坚实的基础,晋文公却不是这样一个君主。
有人说晋献公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和一个争气的儿子,申生与重耳。在我看来,重耳也是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申生上吊自杀了,重耳和夷吾听说哥哥被逼死后非常害怕,于是离开了晋国。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骊姬的儿子奚齐即位,位子还没有坐几天里克等人就把他杀了,他的母亲骊姬也被活活鞭死。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重耳,认为他为人谦和,极有仁者之风可以做晋国的国君,于是里克派人到梁国去请重耳,说要拥立他为晋国的国君。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是糊涂的重耳犯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个失误,他推辞了里克的请求,原因很简单为了名声,可为了名声重耳离登上权力的巅峰还有14年,就是这14年,一个碌碌无为的夷吾当了晋王,在他的治理之下,晋国逐渐走向了平庸。而留给重耳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时间只有8年了。
�
重耳的谦让在中国眼里是一种美德,尤其在那个封建思想严重的春秋时期,这种谦让他博得了世人很多好感,但是却耽误了他统一天下的步伐。我认为重耳算是一位尊者,不能称其为一个霸者,重耳的优柔寡断让他失去了一次机会,而在外流亡的他也许并不知道,就是这短短的十几年,另外一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那就是秦国。很在乎美誉的重耳也不知道,如果不趁秦国羽翼未丰的时候消灭它,那么以后就没有机会了。重耳只是想树立一个谦谦君子形象,他忘了作为一个君王最重要的是争霸天下,而不是个人形象。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夷吾驾崩了,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开始了他8年的国君生涯。要想争霸天下晋国的对手有楚国与秦国,那么该先对付哪一个呢?晋文公犹豫不决。可是有一天楚国却率先发难了。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和手下的人商议了一下,决定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这样楚国必定来就曹国,宋国之围可解。次年晋军攻入了曹都,晋军大获全胜。可是楚成王却没有上当,依旧对宋狂轰滥炸。宋国的形势岌岌可危。这时晋文公决定攻打楚国,就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以后的秦始皇。晋国对楚国开战,重耳也考虑了再三,毕竟楚国对他有恩在先,可自己的小兄弟被人欺负,岂能坐视不管。我想晋国伐楚国因该非常不正确,秦穆公在上台后,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大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其咄咄逼人的气势天下尽知,而重耳伐楚,受益的一定是秦国。为了义气去打楚国,而且楚国又那么远,就算拿下了楚国,自身也元气大伤,占领偏远又广大的楚国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但是历史不可能回头了。晋国的军队与楚军要来一场决战,战争的过程很简单,晋军用披着虎皮的战马吓得楚国右路联军慌忙逃窜,晋军趁机掩杀,楚军右路大败,中路晋军假装败退,楚军上当后追击,楚军中了埋伏全线溃败。
城濮之战晋军大获全胜,重耳的威望在诸侯国中建立起来了,他被其它诸侯国拥立为霸主,从此开始了晋国称霸天下的格局。但是,我认为,这一点胜利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楚国并没有正真被打败,随时有可能会回来,而秦国正在注视着天下的格局。这一切重耳并不知道,还沉浸在顺利的喜悦之中,接受来自天下的膜拜,就在一片赞美声中走完了他短暂的辉煌。历史记住了晋文公是一代霸主,但没有让他走的更远,或许这就是重耳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在叹息像晋文公这样一个以人品与能力于一身的君子没有向秦始皇那样统一中国而感到可惜,但就是历史有许许多多向晋文公一样的人,才让他变得真实,我们不需要看他有什么丰功伟绩,我们只想知道在这世界上和我们一样有个叫重耳的男人曾经来过。
即兴赋诗一首
晋宫离乱蜜蜂起,
晋文不忍骨肉残。
里克不应识重耳,
公子只在流亡中。
图片来至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