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书评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

读史手记-得失复得失,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345人  一篇读罢

引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很受欢迎的小书。说它小,因为全书不过一百多页;说它受欢迎,我周围的朋友特别是学管理的都看过,我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也有不少看过此书的。

得失复得失,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书名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很有纵论古今、指点江山的味道。

从作者看,钱穆的名字又被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大师之作怎能不读?

从内容看,本书是一本制度史的讲义,讲的比较通俗,读者能够看懂。

真的是这样吗?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图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书的内容结构,钱穆在前言中交代的很清楚,在中国历史中选取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讲,在每个朝代又从政治、选官、经济、军制四个方面讲。

我们要评价这本书,需要对作者钱穆及其治学特点有个了解。钱穆先生高寿,著作很多,我把它们分为四类:

1、专著:《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朱子新学案》等

2、论集:《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3、讲义:《国史新论》、《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等

4、生平:《师友杂忆》等。

图2-国史大纲

在这四类作品中,学术价值最大的是1和2。4有学术史价值。3的学术价值最低。本书即属于3。而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钱穆在讲义中关于中国历史的综论,都是《国史大纲》一书的发挥。而偏偏《国史大纲》没有简体横排本。

我们明白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钱穆著作中的位置后,便不必太苛求他具体论断的失误。这不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考据功力体现在《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不服您去看。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不必为历史学者的盛名吓倒,每个学者都有专长与不足,我们要读那些精华著作,然后去评价他们的学术地位。

回到这本书的得失:

1、书中对当时史学风气的纠正,即用西方史学理论、术语来套中国历史的现象的纠正,今天我们仍要警惕。钱穆先生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好,我们不必同意,而那些拾洋人牙慧削足适履的著作更令人厌恶。比如中国传统专制黑暗的论点,钱先生反驳说,论明清以后可以,明清以前则不对。比如,说中国没有民主,钱先生反驳,中国是贤人政治,贤是质量,民众是数量。质量比数量重要。

2、本书对中国制度史的总体看法,这是本书最值得读的部分。A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一代人事。B注重各制度之间的配合运作。C一项制度的创立必有某种文化、理论影响。D一种制度的设立必有当时的需要。E任何制度都有利弊。F应重视制度产生和应用的地域性。G制度牵连着背后的文化、文明,不能脱离文化来讲制度。我们今天的制度史研究,基本上都违背了以上七点的某一点或数点。比如明代内阁制度,谭天星的《明代内阁政治》是按照专题的写法,而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是按照历史线索来写的。各有所偏,不能综合。其他制度史的写法大体不出此二种。

3、在具体论点上,他注重相权的变动并以此来考察皇权的专制。他用士人政府来强调官僚集团的正面作用。他用部族政权来说明元和清两朝政治的特点。这都是非常敏锐的观察。

4、由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偏爱,所以初学者读此书,不至于产生厌恶感。如果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阅读,那么这本书实在起了应有的作用。

以上4点,是本书的得。本书的失,有2点:

1、具体制度的讲述错误。讲汉朝不讲州的演变,讲唐朝混淆三省和中书门下,讲宋朝过分强调因循,讲明朝错把卫所比附府兵,讲清朝不懂八旗及其运作。这都是硬伤,无需讳言。

2、对西方制度的表面了解和对中国传统的过分表彰,可能会滋生妄自尊大的盲目自信。我说的是可能。

总之,这不是一本专业的制度史入门书,但作者对制度史的理解能给读者启发。尤其是管理学方面,我们今天学的管理理论都是西方的,如何与中国的现实融合,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兼听则明,读者不妨把此书与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对读,一个说好,一个说坏。

图3-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钱先生终究没有写出一部制度史的专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没有再作修订。兹后他的学生邝士元,写了一本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体例相似的书—《中国经世史》。体例上与本书类似,内容上更精密,不知是否有师承的意味?读者若有兴趣,可参看。

图4-中国经世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