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论语》(为政篇)(4)

2021-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文(2.13)联文(2.14)申文(2.22)与文(2.24)

重点词:君子(何为君子)。

(申):君子讲求信用(2.22);

合乎道义的事君子必须要做(2.24)。

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点:换言之,即是:只说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或是已经做到的事情),如此,就可以防止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却以一种事实从自己口中说出,而对于真实情况来说并非这样(也就是失信于自己的言语)。

【联】文(2.22):如同文(2.22)中那样,人若没有诚信(信用),就如同马牛车那样无法前行,所以信用与否首先是对己身的审视问题,其次才是在社交上对社交环境中的其他人的信用。

升:信用与否首先是针对自己来说的,如果都不能使得自身的思想、言行、举止达成一条信用曲线的话,或是说思想、言行、举止在某一方面相互失信于双方(言行失信于思想;举止失信于言行;为人处世失信于举止;与人交往也就失信于自身的为人处世),如此,久而久之人就无法真正立直而行,更无用说立足于社会。所以,想要成为君子或以君子的身份继续生活下去,首先就是“内自省也”——思想、言行、举止是否处于相互信任的状态。

另:也许有“知行合一”的意味在其中,但此间说明的问题是更大的维度中所提及的以思想、言行、举止立人的问题。

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忠信”与“私利”,前者对人,后者对己。

提:在文(2.13)中提及的信用在(2.14)中依旧适用,且,此间的忠信是对于他人而言的,也即人们在第一阶段(2.13)中已经学会了对自己讲信用,从而才有资格对他人讲求忠信;然而,作为小人而言,也即与(2.13)拥有完全相反状态的小人,哪怕仅仅只是包括思想与言论在内,都只是为了一己私心而谋求来自他人身上的利益,这样的人以每个人心中的私利来“团结”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勾结,在这些人的日常环境中,仅仅留存“利益”二字,其他的所谓儒家信奉的人道(仁义礼智信)全乎无影无踪。

升:那么,现如今的社会状态是前者还是后者?也即忠信还是私利?不言而喻的是——私利。作为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世风而言,小人比而不周早已成为了社会风气,而不是孔子在《论语》中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这样的世风下,哪怕原先跟着圣贤前行的人,若大意的走上社会,也许他一直贯彻的“忠信”会被社会的风气消磨殆尽,随后步入“私利”小人的范畴。然而,在儒家所谓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孟先贤划清的最为明显的界限,可想而知君子是如何的迫不及待(迫不及待的成为君子);小人是如何的骇人听闻(骇人听闻的成为小人)。

【联】文(2.24):暂且不说是成为君子,哪怕是以一个普通人类的身份以人类的资格活下去的话,也得做一些合乎道义的事情。那么,以上就是最好的两个例子:其一、对自己的思想、言行、举止负责,相辅相成使得其自身能够相互信任;其二、秉持“忠信”作为人性发展的目标;规避、唾弃以“私利”为主的小人行径。

run_ti��Y�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