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 / 参考资料:论文
[1] 范为桥、张妙清、张建新、张树辉 (2011)。〈兼顾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的人格研究:CPAI及其跨文化应用〉,《心理学报》(北京),43卷12期,1418-1429页。
[2] 福山, F. [美] (2018)。〈弗朗西斯·福山:亨廷顿的遗产〉(赵纪萍编译),《社会科学报》(北京),第1625期,第7版;2018年9月26日转贴于https://new.qq.com/omn/2018 0926/20180926A1KUC1.html / 社会科学报_企鹅号_腾讯网 (广东,深圳)。译自Fukuyama, F. (2018). Huntington's Legacy: The clash at 25. The American Interest, 14(2), 27 August, 2018; https://www.the-american-interest.com/2018/08/27/huntingtons-legacy / TAI网 (美国)。
[3] Geeraert, N. (2018). Many cultures, one psychology ? American Scientist, 106(4), 214; July-August, 2018 issue; 电子版见 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many-cultures-one-psychology/ > American Scientist 网 (美国)。
[4] 丁继红 (2011)。〈论赖尔的行为主义身心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南,漯河),10卷6期;电子版见http://www.gwyoo.com/lunwen/jiaoyue/zhexue/200910/279 384.asp/> 公务员之家网 (蜀)。
[5] 李曙光 (2011)。〈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南京),2011年6期;电子版见 http://www.cssn.cn/zhx/zx_zhyj/2013 10/t20131026_622479.shtml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京)。
[6] 周宁 (2010)。〈跨文化形象学:以中国为方法-- 《世界的中国形象研究丛书》总序〉,《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石家庄),2010年第3期,94-116页;电子版见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451913.pdf/> CORE 网 (英国)。
[7] 罗志田 (2016)。〈文化东西:梁漱溟之问的时代性〉,《探索与争鸣》(上海),2016年第7期;http://www.tsy zm.com/CN/news/news20.shtml / 新闻检索_探索与争鸣网 (上海)。
[8] 杨凡 (2012) 。〈论中西方法哲学在基本逻辑理路上的差异--对释宪理论研究思路的反思〉,《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南昌),2012年第10期;电子版见 http://www.iolaw. org.cn/ showNews.aspx?id=58418 / 中国法学网 (北京) 。
[9] 杨必仪 (2005)。〈中西逻辑发展差异的成因探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贵阳),2005年3期,32-36,+74页;http://www.cssn.cn/zhx/201401/t2014 0129_956176.shtml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京)。
[10] 鞠实儿 (2010)。〈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10年1期;电子版见 http://www.cssn.cn/zhx/zx_ljx/201310/t201310 26_621982.s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北京)。
[11] 鞠玉梅 (2005)。〈肯尼斯 · 伯克新修辞学理论述评:关于修辞的定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四川,重庆),21卷1期,2005年1月,72-76页;转贴于 http://www.semiotics.net.cn/userfiles/images/679c29d53cce2e3 054280ead759bb8f8.pdf/> 符号学论坛网 (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