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资本论》的读法
阅读缘起
想读《资本论》总有点想学屠龙之术的意思,想去了解影响最深远、信者最广泛的一种理论。又觉得现阶段直接啃原著大部头有点费劲,看到微信读书里有杨照老师的这本书,推荐值超94%,被标为“神作”。最开始是被杨照的前言所吸引,当他还是个学生时,在当时的台湾,马克思的著作视为毒瘤,甚至他想要去阅读这些世界名著还得偷偷摸摸。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无意中“遇见”了马克思,读到了资本论,更是发现了这部恢弘著作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巨大的魅力。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被教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却没有真正的去领悟这些主义、旗帜、思想背后蕴含的道理。
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将马克思和《资本论》视为“大毒草”,绝对不许碰、不能读的台湾社会。……对你们来说,马克思与《资本论》都得来很容易。你们在学校里就被要求知道马克思,被要求整理出马克思与《资本论》的一些重要观念。正因如此,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有想要读《资本论》、想要弄清楚《资本论》到底在讲什么的动机。但是我不一样,我是在被压抑、被禁止的情况下,激发了最强烈的动机。我真的想要知道,到底马克思与《资本论》为什么这么“可怕”,为什么在台湾它是一棵“大毒草”,好像谁沾染到了马克思、《资本论》就会变成一个“坏人”,就会变成“共产主义者”,就会变成可怕的“恶魔”。出于这样的动机,我不只是读《资本论》,而且还读得很仔细,我仔细地想要弄清楚,马克思究竟在《资本论》里讲了什么。
被其真诚的自我经历袒露所打动,又被他对《资本论》的多重理解所吸引,想要一窥究竟。
书籍概览
《资本论》的读法这本书看似是《资本论》的导读书,但融入了大量作者自己的理解、引申和相对主观的表述。甚至可以认为是作者为了解释资本论中的关键核心概念,而又编制的一部通俗版说明书。有点像于丹的《论语》心得,源自论语,加了很多自己的表述,受众也更广泛。同理,《资本论》的读法很适合我这种文学素养一般,哲学理论匮乏,但是又对资本论感兴趣的人对资本论有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我的目的是完整呈现马克思,最关键的是,我希望让大家可以认识、知道——这是一个活在19世纪,但是目光一直看向未来,并对未来的规划充满热情与兴趣的活生生的人。而他预言的未来,他期待甚至他参与打造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所遭遇到的现实。我们当下的世界,和马克思在19世纪时所预期、所规划的未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我也希望,借由这种完整认识马克思、解读《资本论》的方式,让大家可以获得社会科学的观念和工具,以此更透彻地分析现实。也让大家更明白,自己必然要作为集体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当中的一分子,而这背后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什么叫作政治,什么叫作经济,什么叫作社会,你与这些集体现象、这些大结构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本书的章节设置是比较有逻辑的:从马克思的哲学起点开始,分别介绍其经济理论、社会理论、哲学关怀和文化理论。但是在各个章节下的子章节就有点散了,难以让我理解其组织逻辑,并且同样的内容会多次出现在不同子章节中。可能是因为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会在不同板块中以不同的视角重复出现,但整本书更像一本“散文”而不是逻辑严密的“教材”。
这本书已经尽量用通俗且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带领读者理解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了,但读起来还是很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对其中很多概念不够熟悉,尤其是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28w字,微信读书900多页,也让这次读书之旅更加漫漫。到目前为止,也才读了一半多而已。第一章:从哲学的角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第二章:重中之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深度分析和批判,资本让一切异化,所谓价格受供需关系只是经济学家为资本进行解释的方式,资本为了膨胀会创造出原本不需要的需求;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力,让资本不断积累;马克思后继者,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最终归宿就是帝国主义。第三章:社会理论。其实社会学出现得很晚,孔德作为社会学之父,第一次把实证引入哲学,也为马克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把社会学当成科学去研究,也成了一个新的范式。第四章:哲学关怀。马克思思想的底层还是哲学,尤其是对当时已有哲学的批判。第五章:文化理论。文化是根植于经济和政治的,对意识形态进行剖析。
重点摘录
- 马克思《资本论》的三个版本
(1)现实版:《资本论》这本书;(2)补充关联版:马克思计划的《资本论》,涉及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手稿中那些本应被纳入但没有被纳入的内容;(3)雄心版:他一生最关键、最重要的事,就是解释资本何来以及资本如何运作。
- 马克思主义源于黑格尔哲学,但将其抽象的理论推演到极致。
上帝本来是由人的理想投射而成,却因为被塑造得高高在上,而和人之间有了绝对的地位差距,人只能崇拜上帝,而不能变成上帝,人变成上帝的机会被上帝取消了,这岂不是荒谬?这岂不是愚蠢?原先为了达成目的而设计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反而取消了我们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 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者与生产工具分离,出现了“劳动者/劳工:出卖劳动力的人”和工厂,且货币出现异化。
刚开始,钱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去交换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但是后来钱不再只是钱了。钱可以帮助我们储存价值,可以帮我们换取地位。到后来钱变成了数字,它本身变成了人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追求的对象。
- 物我关系的本质是使用价值,交易的目的是增加使用价值。但价格(交易价值)≠使用价值。
而交易相对破坏和改变了这样的关系,把原来无法量化的价值放到一个价格的量化系统里,进而使我们产生了错觉。我们以为物体的交易价值就等于它的使用价值,以为越贵的东西越有用,也以为越贵的东西就越值得被追求、被拥有。这也是我们的欲望被异化了,意味着我们不再真正探求、聆听自己内在的需求。
- 资本的动向:增生—实现—分配
循环作用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有三种不同的动向,这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设计规划时,为什么分成了三卷。第一卷主要就是要处理“价值增生”,也就是处理生产的问题;第二卷主要是处理“价值实现”,也就是处理资本所牵涉的交易与商业行为;第三卷则处理“价值分配”。
- 你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而存在?
什么时候人会作为目的而活着。马克思的答案是,人可以决定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事物,而不是反过来被其所造物决定。
- 共产主义理想:人作为目的而活着
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活得最有意义?什么时候我们得自己活得最像一个人?那就是我发现我有能力创造,我不需要依循着既有的规则,按照规则每一天重复地去做事的时候。只按照规则去做,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活着来说,是非常悲惨的状态,而更高更好的状态,就是能够创造。而可以比创造本身带给你更高度的快乐的是,当你发现这些创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创造时,你会最快乐。
- 孔德(社会学之父)的雄心:所有学科,都应该隶属于社会学
家人之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这样定义的,也是这样体会的——我们可以互通有无,我们用这种方式彼此互助,同时我们不互相计较。
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将这种共同体的经验,一直尽可能地扩大。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不是一种商品的关系,而是一种互通有无、彼此关怀、彼此不计较、彼此都能够在这里得到像是你在家庭内部,没有任何商品中介的时候,所得到的那种满足。
- 《资本论》的副标题有什么含义?
何谓批判?也就是要有一种反省的能力,要了解、看穿自我的形象和内在的真实是会有落差的;更进一步你要再反省,自我形象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到底有多大,还有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 无产阶级专政:我的报酬是友谊,我的报酬是学问
可是将来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每一个人进入这种新的状态,他就不仅是取消了不平等,而且是无从不平等起来。不平等很关键的是因为有金钱作为衡量,可是到那个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计算一个人的财富总量到底是多少,所以你也就无从去衡量这个人和那个人,谁的财富比较多,谁比较富有。因为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所换来的报酬基本上是多样的且不等值的,不是程度不同,而是种类不同。每个人在他劳动价值实现的时候,他换到的是各式各样完全无法定量计算的报酬。
有些人得到的报酬是友谊,有些人得到的报酬是美食,有些人得到的报酬是学问及知识,每个人都用这种方式进行不同样态的交易。
心得体会
《资本论》过于宏大,可能穷其一生也难以窥其本质,而本书又过于浪漫,散文集般的行文逻辑,散文诗般的语言让我在理解核心概念时总会被强烈的情感共鸣冲击,而难以进行理性地思考。后半部分涉及哲学、意识形态的内容读起来仍有些云里雾里,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可以以美国社会为靶子,可是意识形态就难以不谈论本国国情,该如何相对理性且科学的分析?恐怕也是国内著作难以涉及的内容。但不管如何,感谢作者带我领略《资本论》的宏大理想,见识了马克思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和对“人”的纯粹关怀。
书的结语也是我感想的结语: 莫忘马克思:《资本论》,为弱势者写的辩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