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爸爸妈妈打过你吗?

2017-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通力众聘

当你点进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小时候,爸爸妈妈打过你吗?或许是因为哪次的考试没有考好,或许是因为你的没大没小没有礼貌等等,挨打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小时候挨揍的经历,你们有过吗?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人们的态度大概上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孩子做对了理应受到表扬,但是孩子做错了事情也应该该打就打,让孩子长长记性。

另一种认为,打孩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已经过时而且方法本身就有错误。教育孩子,讲道理才是王道。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中不排除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

为什么会说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呢,可能是最近出去逛街的时候看到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吧。

和闺蜜周末出去逛街,逛累了就去了家甜品店喝点儿东西歇歇脚。没坐多长时间,这难得的悠闲就被一阵刺耳的哭声打乱。

循声望去,这哭声的主人是个差不多五六岁的小男孩,孩子跟前站着年轻的妈妈,对着不顾公共场合、放声大哭的儿子一脸无奈。

细细听了会儿,原来是小男孩再已经吃了一个冰淇淋的情况下,还想再吃一个。虽说商场里面气温确实高,妈妈也怕儿子冰淇淋吃多了再闹肚子,就拒绝了儿子的要求。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男孩子哭红了脸一遍一遍叫着:“我还要吃冰淇淋!”从最开始的大声嚷嚷变成了最后歇斯底里的大吼。

年轻的妈妈呢,一遍又一遍地给儿子解释着:“壮壮你已经吃了一个冰淇淋了,你现在还小,一次不能吃那么多冰淇淋,不然最后会拉肚子的。你听话,妈妈带你去买好吃的好不好?”小男孩对妈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所有的重点放在妈妈不给自己买冰淇淋上。索性蹲着赖在地上,放声大哭:“我就是要吃冰淇淋,你不给我买我不走了!”

公共场合,众目睽睽之下儿子如此大闹,有的人已经投过来不悦的眼神,男孩的妈妈涨红了脸,终于恼了。看儿子蹲在地上不起来耍着脾气,她顺势在儿子屁股上轻轻踢了一脚。

记得小时候,一旦挨了打,平时再乖张的自己也会老老实实地站在妈妈跟前承认错误,分分钟变身听话宝宝。

但是我真没想到这小男孩跟我们多数人小时候不太一样—

见妈妈踢了自己一脚,男孩直接哭着站起来朝着妈妈扑过去。不过并不是撒娇认错,小巴掌一下一下打在妈妈大腿上,“你凭什么打我!”见妈妈躲开他,还不断地追上去继续撒泼。

众人看得牙根痒痒,心想这熊孩子都敢伸手打自己妈妈了,他妈妈总该拍他两巴掌教育教育他让他长记性吧?

结果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男孩的妈妈居然妥协了,又去给儿子买了个冰淇淋,然后蹲在地上开始哄儿子。男孩呢,看见冰淇淋很快止住了眼泪,两手接过冰淇淋,丝毫没有给妈妈吃一口的意思。

我收回目光—又是一个被家里惯坏了的孩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闺蜜笑着问我:“你说这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会是什么样子?情况不会比现在好到哪里去吧。我撇撇嘴,甩给她一个你懂的眼神。

闺蜜喝了口果汁:“我们单位就有这么个同事,也是从小被家里惯坏了。”随即我便想到了之前闺蜜刚上班的时候跟我吐槽的那个女同事。概括起来,那个女同事其实就是从小在家里被宠坏了,导致上班的时候也理所应当地觉着别人应该让着她。

用闺蜜的话说,医院的工作每天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每个人的任务量是一样的,但是那个女同事却磨磨蹭蹭的,指望着别人谁做完了工作过来帮助她—帮了就帮了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帮助她之后她摆出的一副本就该如此的样子却是惹火了很多人。

她中午忙活工作吃不上饭的时候知道让别人出去吃饭时给她带一份,易地而处,她却以“天太热了”、“哎呀太沉我拿不动”如此幼稚的理由拒绝帮助他人。

一来二去,她成了整个科室都不待见的那个。

一次午休时闺蜜和同事聊天,说起小时候挨打的经历,她又沾沾自喜、优越感特强的来了句:“啊?你们小时候居然都被打过啊?那我真是太幸福了,我妈我爸从来不打我,甚至都舍不得说我。”

难怪你现在是这个样子。同事们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个眼神,继续着聊天的话题,无形间就将那个女同事排斥在外。

对于成年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不就是被社会交际的圈子排斥在外、受人排挤吗?

现在走在大街上,或者是在各大商场里,到处都可见小孩子的身影。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被教育得很好—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没大没小没礼貌,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

确实,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应该受到宠爱—但是宠爱并不等同于溺爱。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嘻嘻哈哈一句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就能完事。孩子犯了小的错误,指明出来把道理讲给他听;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则需要一种让孩子印象深刻的教育方法,并不反对打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在适度的前提下。

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长辈去引导。孩子犯错了,他撒撒娇,家长就不再批评他,那他就会记住:以后做错了事,撒撒娇就能解决。

同理,在他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打他一次,那他也一定会记住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小时候我也挨打过,那时候被打的时候其实真的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要打我,但是当自己长大之后,清楚自己欣赏什么样的人、厌恶什么样的人后,终于有种庆幸之感—还好小时候挨打被纠正了很多毛病,不然就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尤其是在工作中更甚。人终归是要投入社会的,而投入社会最大的表现就是参加工作,孩提时代出现的毛病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纠正,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毛病越来越多。

工作的过程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思想碰撞融合发展的过程,一个人如果连良好的教养都没有,试问他要该如何在工作中乃至社会上立足?这样的人,被整个社会淘汰难道不是必然结果吗?

小时候因为教育的问题,你挨过打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真的要恭喜你,有多么地幸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