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 160716121 王宇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句话以沧桑感慨又无可奈何的辛酸情感道破了整个家族的崛起和衰落,也是一个时代的影射,而这一切的局限和弊端,无可避免地由那些各自有思有情的人们默默承受。《红楼梦》真真切切地还原了由盛转衰,千情万愫的辛酸。
也许那只是一场梦,一场符合时代规律又动人心脾的梦。在这一场根本性的变故里,家族地位也好,家庭斗争也好,情感变迁也好,无一不有血有肉,明明白白地给世人讲述了一场情真意切的行为处事学,载着曹雪芹内心的辛酸和情愫,这背后的人生哲理,也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宝藏。
正如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告知凤姐的那样,“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可谓早早地把这历史交替的必然规律在一开始就说了个明白。“廉则兴,贪则衰”,当时名声赫赫的四大家族,却在百年之后赫然衰落,根本原因很简单,领导阶层的腐朽和贪婪,家族背后的起伏不断的危机,除政治风波影响外,四大家族的生财之道之落后与保守,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已经露出过马脚。这也揭示了在那样漏洞重重的封建社会中,官僚地主阶级带领的封建体制下,衰败是必然。红楼梦背后的政治也警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有着积极的启迪和预示作用。
每个整体都是由各自特点鲜明的部分组成的,正如唯物辩证法中所说,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作为这本书的绝世男主,翩翩公子贾宝玉,在我眼里,便是这当仁不让的关键部分之一。书的开篇提到过,经一僧一道指引,通灵宝玉将被带往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的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这么个带着神秘浪漫色彩的人设便是我们情感丰富的宝玉了。
他曾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那样的时代,他已经有着众人皆达不到的境界——尊重女性,懂得欣赏女性,善于发现身边的真善美,这可真是个情圣哪。
从这一方面来看,红楼梦也深刻地反映了深奥的恋爱学和行为处事学之与人交往,单单从宝玉这里,许多人生哲理和交往中的经验便能学到许多,值得品味。对于从小围绕着他,各自都能以一颗单纯善良的真心对待他的丫鬟,他爱护且懂得怜惜,她们相比自己而言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遭到的不幸和苦难也启发着他,他能够理解并通同情,深解人意,贴心细致的性格也和这些美好的姑娘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离不开吧。
印象很深的是在《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那一回中,在凤姐要追究五儿等人的时候,宝玉替彩云瞒赃,平儿又与偷了太太玫瑰去给环儿的彩云说明情况,使事情得到好转。原本只需高高在上的大公子却愿意插手丫鬟的事,会心疼会保护她们,这种纯洁又潇洒的作风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吧。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时刻感染着他,在贾宝玉的心里,她们和那些世俗化的渴望争夺中心统治地位的封建势力,在每一点上都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熙凤可以说是个代表了权利的主要人物。
生活中充满原罪,一个人很难会去恨自己,多数人会把压力痛苦不自觉发泄到别人身上,区别于主动性的自私,这种行为只是人格上的本能,正如使惯了权利享惯了偏袒的王熙凤,可以轻描淡写地弄权铁槛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使坏排挤,最终迫使尤二姐吞金自杀,而凤姐依旧可以摸着良心假装为尤二姐悲伤哭泣。
也许这一切只是因为凤姐从小娇生惯养并当男孩子来养备受重视,也许只是因为凤姐毕竟是贾琏的正妻不堪忍受丈夫有其他的女人,但她的的确确把这种折磨别人的行为转移成了自己生活的常规。
关系的确立和毁灭一样,便是强大的摧毁弱小的,无可抵挡;情感的累积和翻脸一样,便是看似毫无预兆,实则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一个思想的磁场,一个相互转化的能量场,比拼,对立,独活,逐渐清晰。
现实社会亦是如此。于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贾宝玉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存在。
他说过的很多话都是高情商的体现,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不能理解和赞同的思想,多次被他恨铁不成钢的老爸贾政痛斥为不上进的浑物,贾政一直期望这个儿子能够为自己重振家业,带来辉煌的未来,所以总是给予厚望严加管教,然而,诗书礼教,世人眼里的风风光光的仕途经济之路哪能入的了潇洒叛逆的宝玉之眼?
情欲能反映出人性,这也是这些具有鲜明特征的主要人物们带给我们的思考和人生哲理。
其实无情的人未必会无所牵挂而自在快乐,反倒是无需的人才能真正潇洒。
所以心狠手辣滥用权术的王熙凤,到头来落得一个被家人抛弃,无力保护孩子被病痛折磨的下场。其实,王熙凤的彪悍和精明的智慧,在有些方面是可以适用的,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学会保护自己有一个坚硬的躯壳也是无可非议,只是千万不能时间久了,连内心也一起硬化了。
当然宝玉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单从情感这方面讲,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同样也是个多情的人。晴雯生气闹脾气,他就宠着她,随她撕掉各种名贵的扇子;最初看到芳官在地上画字的时候他看痴了,却遭到了冷漠;他与袭人有着云雨之情……
这些种种,都让人很明显地感到他不是个专情的人,但他的多情却又与贾琏贾瑞等人不同,更多的,他是精神层面的细致与关怀。大概在他的心里,谁轻谁重是有着明确的区分的吧。众所周知,最重的那个非林黛玉莫属。
宝黛初会时,便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照应了开篇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仙缘,带着神秘浪漫色彩,宝黛之恋便是命中注定,无可争议。不仅如此,他们在贾府相遇后经历的是是非非,无一不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和程度的加深。
当黛玉在生宝玉的气的同时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一人的心酸和惆怅,于是伤春感叹,吟《葬花词》,宝玉听到后恸倒在山坡上,其实他是很懂黛玉内心的人,也许是硕大的贾府唯一能懂黛玉的人了,他们俩也互为精神伴侣,能给对方快乐和慰藉。
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中,宝玉见黛玉又对宝钗心生醋意故意说酸话,于是他胡诌了一个耗子偷香芋的故事逗黛玉开心,真真是情切切,意绵绵呢,试问现如今伴侣生气吃醋可有几位男子能够耐心温柔地哄她劝她懂她呢,宝玉的柔情和情商真是在方方面面都能流露出来,打动了黛玉,打动了书面前的我。
黛玉不像善于"玻璃处事"的袭人能够夺得王夫人的欢心和支持,在外人看来她柔柔弱弱,多病缠绵,但更多的,她是个细腻有才华的女子,正如她的判词所云——“堪怜咏絮才”,结诗社,夺魁菊花诗,教香菱做诗,正是这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女。元春省亲的时候还特别赞扬了黛玉的诗,她在大观园里拟的名字一个字不改全用上了。她鼓励香菱学诗的用心令人感动,明确安排学习进程的同时她不仅给了香菱书,树立她学习的信心,还特别交待“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
可即使是当年富可敌国众人敬畏的四大家族,也不可避免地衰败,更何况不被封建家长看好的宝黛。由盛转衰,悲欢离合,人之常情,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活在当下珍惜所拥有的重要性。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于是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从红楼梦中学到的人生哲理,够一生品味思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一场繁华,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