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共读12 重获生活的热情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与杨小咩同行

今天又重新回顾了非暴力沟通的第12章——重获生活的热情,乍看这一章的题目真的是不知云里雾里的感觉,似乎跟前边的不是一个系统,实际上最后三章的标题都会给人这样的感觉,所以在读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在第十二章中我的收获如下:

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成长的过程,太过匆匆,特别是像我们三四十岁的人,在年纪小的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有什么需要。

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了自己内在的需要,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需要是什么。

难道我年纪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是不是傻啊?

你当然不傻,我们的需要之所以很难被自己察觉,是因为这个需要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不一定是情感上的,甚至这个需要不一定是你的需要,而是有可能是你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子的需要。

你心里住着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他实际上有时候会在操控着你人生的方向盘,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很不可思议,但是想想,一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些固定的模式,比如别人稍微一批评你,你就会炸,每次都这样;你绝对不允许孩子粗心错一题,错一个你就会觉得天都塌了……

实际上这些模式都是来源于你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要,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倾听内心的声音,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但是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时常内观,与自己对话,看到我们情绪的来源。

用非暴力沟通要素梳理内心

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女性既想当好职业女性,又想当一个负责任的母亲,心里的矛盾与挣扎,让她很痛苦,但是当她用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来表达自己职业女性的声音和这个表达负责任的母亲的声音的时候,她就把问题给想清楚了。

非暴力沟通实际上也有对自己的接纳。

当我们的内心纠结的时候,不如去用文字把它写出来。

因为自我纠结其实是能量内耗。而梳理的过程,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要看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作者在开车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太太司机,每个路口都要减速,作者跟在后面很是难受,但是当他感受对方的需要时,就发现自己没有那么生气了。

我在想,如果作者没有感受对方的需要,而是路怒了,然后超车发现他路怒的对象是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时,是什么心情?

像这种情况下,作者真能感受到对方的需要吗?

我看不一定。但是他从中受益了。

感受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看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有多么厉害?

看看书中的那些精神病患者吧。当马歇尔用非暴力沟通代替了冷冰冰的诊断,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我设想,如果我们都练会非暴力沟通,我们会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

被看见是很幸福的,我想我们都愿意做那个播撒幸福的人。


想到了可能是《关键对话》中的一句话:100%的尊重与坦诚。

这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在成就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