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记(四)
在小城的日子,所有的节日都是属于父母的,这个习惯从上班以后就已经养成了,今年的端午节也不例外。
端午节要回家,从上周末开始就开始陆续准备回家要带的东西,现在爸妈年岁大了,每次回家带的最多的都是爸妈爱吃的食物,衣服鞋子之类其他生活用品也会按实际情况的偶尔才买。平日里吃一口稀奇的,见识点新奇的就想着和爸妈一起分享,尽管明知父母年岁大了,也吃不多,但就是图个热闹。
这次回家的准备工作基本都是那人积极准备的,我几乎是做了一次甩手掌柜的,他比我更细心,事无巨细,能想到的全想到了。有他操心,我也乐得清闲。
今天早起回家时,他把要带的东西全部摆放在门口,给我说:你提两袋,我提两袋。我看着他一本正经的说:你确定没有遗忘的东西吗?
他很认真的检查了四个包后说:“啥都不缺,四个包,两个人,一个车。你的小包自己负责,其余你拿两个小点的包,我拿两个大包。”
“好吧!”他都安排这么清楚了,我还有啥话说,背起自己的斜挎包,随手挑了两个大包开门下了楼。下楼梯时,他在后面追着喊,让你带小包的,怎么拿了大包走了。
“你现在是这家里的易碎品,还是让我这个女汉子保护你吧!”
说这话,我已经走到楼下车跟前,我们将东西装上车,不到八点就已经出行回家了。
到底是过节,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多,好多平常清淡的小店门后也挤满了人,节日还真是个拉动消费的好时机。半路上我打算买几个烤馍馍带给爸妈当早餐吃,我们常去的店前排了一串人,里面的工作人员还在大声喊着,别排队了,做不出来了,后面的人没有了。可还是有人往跟前挤着凑着看。我一看这形势,算了,去对面买点面包带着也不错,结果是对面的面包也是全部订了出去,没有买到糕点,心有遗憾,但也只能放弃。
路上行车密度明显较大,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出来早的缘故,堵车倒也谈不上,那人一口气将车开到家,自吹是这几年来回家路上第一次没有休息,一定是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
回到家,父母看他高兴,也是舒心了很多,这几年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我们每次回家爸妈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唯恐累着他。
这次回家妹妹一家因为有事没有回来,只有我和那人陪着爸妈过节,午饭吃了那人做的粽糕,妈妈做的凉粉,妈妈又煮了点面条吃了一顿,午饭后四个人各自午休,午休起来我张罗着洗衣服,爸妈坐在跟前和我说话,那人接了一趟妹妹回来,一家人坐一起聊天,自由自在,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只是父母老了,我们也要老了。
下午妹妹被准儿媳接走了,我和那人张罗了一桌菜,感觉好久没有和和父母一起好好的吃饭了。过年我们在医院过的,回来后那人身体一直处于恢复阶段,后来我们又去上海治疗,这一顿团圆饭始终没有吃上,这次回来,也没什么事,就好好弥补这一年对父母的疏忽和自己的遗憾。
晚饭后,我和那人陪着爸爸去家后面的南山下散步,顺便看了一下爸妈的菜园子,今年雨水稀少,菜园的菜明显长势不如往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看着蔫蔫的植物,让人心生不忍。北方的农村总体来说还是得靠天吃饭。爸爸说虽然村子里建了各种机井,但是天太旱了,水抽不上来,大家又都想浇灌,所以根本排不上队浇菜地。我不免感慨时代变了,又好像没变。
我说变了,主要是说现在回家比起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以前我刚调到小城工作时,回个家要倒至少三次车,六个小时,现在回家一个半小时不到,用那人的话是一脚油的功夫。有好像没变,主要还是觉得土生土长的农民,生活变化也不大。虽说村子里几乎家家建起了楼房,但大多人还是靠打工,靠副业富起来的居多,真正靠种地富起来的人还是不多。
每次回家,我最深的感受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底层人的生活才是体现一个民族真正生活水平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