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优秀哲学论文,掌握这8点
作者孙正聿,来自反思与奠基公众号
我想和研究生指导教师谈两点体会:一,导师是人格化的学术;二,论文是培养水平的标志。学生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学术呢?他是在学者的身上看到了学术,首先应当是在我们在座的诸位博士生导师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者呢,什么是作为精英的学者的博士生导师呢?我们应该是人格化的学术,导师是学术的引路人。我自己的最基本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导师不是一般的教师,教师重在教,导师重在导,但是对这一点的理解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导师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也把自己工作的职责当做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讲授知识,我自己觉得应该有一个新的理解。什么是导师?导师是人格化的学术,是学术的引路人,为了理解这一点,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分清几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一、 导师是人格化的学术
首先,我谈谈对“导师”的理解。第一个,我觉得我们虽然已经是大学的老师,特别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可是我们应该分清,什么是小学、中学、大学。按我个人的理解,小学是描述的层次,使学生知其然;中学是解释的层次,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大学是批判、反思、创新的层次,不仅仅是使学生知其然,甚至不只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是要把人们所公认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从而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觉得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把我们定义为小学、中学的老师,我自己常说,大学老师不见得就能成为好的中学老师,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学老师很难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不是对老师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而是说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分层的意义。
第二个区分在于,我一直不同意把很多大专变成大学,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我们要区分开中专、大专、大学,中专是技能,大专是技术,大学是学术。吉林大学作为一个容纳众多院校的大学,无论是作为办学的管理者还是作为指导教师的导师,我们应该有这样非常清晰的理念,那就是,大学既不是大专更不是中专。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地传授某种技能,也不是传授某种技术,而是在学术的层面上来指导学生。
第三个尤其要区分开本科、硕士、博士,这三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本科生教学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从而让他们进入学科专业领域;硕士生教育要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明确理论思路,做出理论论证,这同本科教学不同,需要引导硕士研究生寻找理论资源,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发现理论困难,从而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能做出相应的理论论证;我们现在已经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了,在我看来,什么是培养博士呢?应当是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所以作为博士生导师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导”,要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会研究。研究生要学会研究,导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作为导师,特别是作为博士生阶段的指导教师的真义: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会研究。
二、论文是培养水平的标志
在我看来,指导研究生最重要的环节是指导他写博士学位论文,写博士学位论文不是简单的写论文的问题,而是一个他认同学术、学会研究的过程。所以我想从以下八个方面:理念、选题、标题、摘要、写作、能力、态度和标准八个方面与老师们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书名: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 ISBN:9787115282149作者:[美]Charles Petzold 著定价:69.0开本:小16开版次:第1版出版时间:2015-02 内容提要: 图灵机是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的一种抽象计算模型,《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深入剖析了图灵描述图灵机和可计算性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性问题上的应用》。书中在详解论文的同时,附带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灵的个人经历,以及图灵机对人们理解计算机、人类意识和宇宙所产生的影响。 《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适合所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程序员或其他技术人员,同时也适合欲了解图灵生平以及他构建图灵机的思维过程的读者阅读。 目录:第一部分 基 础第1章 这个墓穴埋葬着丢番图第2章 无理数和超越数第3章 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第二部分 可计算数第4章 图灵的学业第5章 运作的机器第6章 加与乘第7章 子程序第8章 万物皆数字第9章 通用机第10章 计算机与可计算性第11章 机器与人第三部分 判定性问题第12章 逻辑与可计算性第13章 可计算函数第14章 主要证明第15章 λ演算第16章 对连续统的设想第四部分 题外话第17章 万物皆是图灵机?第18章 长眠的丢番图参考文献 长按二维码购买《图灵的秘密:他的生平、思想及论文解读》首先,我们如何指导研究生写博士学位论文呢?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理念”,怎么写。我自己用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靶子,灵魂和血肉。靶子就是针对什么,不是针对特定的研究领域,而是在研究领域中所提出的问题,这是真实的靶子。但是我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老师们写的论文,要追究究竟是针对什么写的这篇论文,有一个真正应当解决但没有解决的真正的问题被你提出来了。所以,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直接的、重要的针对性,靶子的难度达到什么程度意味着你的论文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在这一点上已经直接决定了你论文写作的结果了。可是我非常遗憾的是,我所接触的很多文科类博士研究生没有强烈的靶子意识,所以我认为,很多文科老师和学生根本没有明确地区分开什么是论文,什么是公文。比如,有一个学生写《论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他先写,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提出什么……这是公文而不是论文,因为你在说清楚一件事情,没有研究一个真实问题,没有问题怎么能叫论文呢,论文总是你要不同意一些什么东西,所以你才要写,要不你干嘛要写它呢,那叫科普的小册子。在选择靶子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充分的自觉:我要选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来作为我研究和撰写论文的靶子呢?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经常说“不破不立”,但是我也十分欣赏“不立不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破一个东西是因为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将它立起来了,立起来的东西就是灵魂。你到底要说什么呢?所以,博士生开题,我只准许他们讲五分钟,因为五分钟已经可以清楚地说明靶子、灵魂、核心思想、创新点是什么。针对什么,自己到底说出了一个核心的什么思想。
第三,血肉,针对一个问题有一个独立的想法,你如何才能把它说出来呢,这不是一般的提纲之类的,我把它称为“概念框架”,即只有在特定的思想平台上,每个概念才能够得到它的自我理解,才能够得到概念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规定。有一些论文像黑格尔所批评的“散漫的整体性”。有章、节、目,像毛泽东批评的开中药铺,大123,小123,甲乙丙丁、ABCD什么都有,但是没有构成一个概念框架。概念之间达到相互的规定,从而构成每个概念的特定的、自我的规定。所以,我觉得,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强烈的理念,没有一个明确的靶子,没有一个明确的问题,不称其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也不称其为学术论文。撑起靶子最重要的是凝练出一个灵魂性的东西,马克思把它叫做“普照光”。没有它,下面就是一盘散沙,是黑格尔所说的“散漫的整体性”。所以,我第一位强调的是理念。
二是落实到“选题”。选题要聚焦在兴趣、基础、需要这三点上。兴趣是研究生想要写什么,他有主动性,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基础,要看他能写什么,能写什么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主动意味着他有基础,被动意味着他除了这个写不出来别的。所以我培养研究生就担心没基础这一点。我常说一句话:理科在实验,文科在文献。关于相关问题,你读了多少书,所以,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种向上的兼容性,它是人类文明史的总结、积淀和升华。我们使用的每个概念和范畴是列宁所说的“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没有相应的基础,主动想写也写不出来。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他的研究生阶段,是他真正能够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使他有一个真实的基础。比如我指导的一个研究生,他写的题目是《人类心灵的三种文化样式——哲学、宗教与艺术》。他为什么能写成呢,是因为他在这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他还教音乐史。写出来我还比较满意,离开了他应有的基础,他愿意写什么,你让他写什么,他能写出来吗?他能做出一个好的工作吗?所以我认为第二个是最根本的。当然,又和需要有关系。需要就是你想让他怎么写,关键还在他能写出什么来。
三是“标题”。有一句话文科老师都知道:“如果你写出一个标题,你的论文就完成了70%。”什么意思呢?标题能体现你的理念、靶子、灵魂和将构成的概念框架。所以对于标题的要求,首先要做到明确。首先第一点应该是没有歧义的,不含混、不啰嗦,简明。第二要鲜明,真正体现出本篇论文的思想和创见。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提出第三个想法就要做到互释。你可以不写双标题,但是我认为你心中必须有双标题,副标题是论域,正标题是理念、思想、灵魂。1986年我写博士毕业论文,我的论域是《论辩证法的批判本质》,这就是我的副标题,人们对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有各种各样的理解,那么作为我个人有什么独到想法呢?后来这本书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奠定了我这一生的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理念——《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质》。2016年国家文库出版了我的理论的集大成的一本书《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可以说我的博士论文是我的前提批判的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新出版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是我的前提批判的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我常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写出一篇相当好的博士论文,意味着他在学术道路上不会有太大的前景。”因为你的博士论文是你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是在你最好的年华把你认为最精华的东西显现出来,结果你就那么一个水平,那还有什么前景可言呢。所以,人过四十,如果在学术上没有大的建树,很难有大的作为了。而这个建树就首先集中体现在博士论文上,所以希望大家回去再看一下自己的博士论文,你是感到非常欣慰还是感到脸红,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评价。
四是“摘要”,就是要清晰、明确、鲜明、有创见地表述出要针对的问题、要写什么、写出了什么,这是能力的体现。
五是“写作”要追求完美。我对于文科博士论文的要求是厚重、深刻、优雅。厚重就是要立论坚实,没有根据就言之无据、言之无物;深刻,“好文章”是不装的结果而很多论文都装模作样、拉大旗、做虎皮,包裹着自己去吓唬别人。培养学生要“立德树人”,其实“不装”就是有德,博士论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追求完美,最后应当是优雅的。
六是“能力”。首先不是指向研究生,而是导师自己的,对于博士生导师最重要的是理论思维。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就是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洞察力,这是对老师与同学最应该具备的、最难于形成的能力,即捕捉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领域能有创造性的研究及其成果,首先是因为你有一种超越别人的理论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而且不仅是发现一个真实的问题,特别是你发现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而别人无力解决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理论的洞察力不是努力就能形成的,直觉和灵感是长期研究的一种结果,是对自己呕心沥血的研究工作的一种奖赏,没有理论洞察力不会在任何一门学科上有大的建树!第二,概括力,即把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能捕捉到要害问题的理论概括力;第三,思辨力,即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对一篇文科的博士学位论文来说,论文好坏首先不在于观点,而在于论证。同不同意观点不重要,而在于自己提出的“灵魂”能否做出一种能够自洽的、有说服力、让人无可辩驳的论证。以上三点才能构成一篇论文的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是凝练和升华思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篇论文的真正思想。有这些能力才能有好的选题,并且能够凝练出一个好的标题。比如,1988,1994,2001这三年我分别写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同一个句式。1988年《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是《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现代哲学如何区别于传统哲学,发生了什么样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较劲。我自己形成了六个字“从两极到中介”。人们的思考从两极、对立走向了一种中介化的思考,从而我们才能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所实现的实践的转向和现代西方哲学所实现的语言的转向。到了1994年,我的论文题目是《从体系到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2001年,论文是《从层级到顺序——当代中国哲学的趋向》。所谓的后形而上学就是,改变了一种层级性的、终极性的寻求,而变成了一种实践性的、顺序的选择和安排。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这样一种洞察力、概括力,思辨力,形成一种思想力,我们才能够在自己选定的内容中形成有思想的标题,并且形成有论证的论文。
要想达到以上东西,最重要的是第七点就是“态度”。以一种什么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以一种什么态度指导研究生,我把它概括为四个“真”:第一,真诚,抑制不住的渴望,不是谁让你研究,是你非研究不可,除了研究乐趣都很小,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于研究中;第二,真实,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文科老师必须有三个积累,第一,文献积累,得道于心,第二,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第三,生活积累,活化于心。文科上有所作为,这三者缺一不可。文科在文献,你首先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学者如何思考、探讨你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是要将文献、生活的积累升华为自己独特的思想。要面向现实,好的文科论文是用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刻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所以,对于文科师生而言,能否从重大的现实问题中捕捉到真正重大的理论问题,还能用生活活化了,才是有意义的。第三,真切,举重若轻的洞见。真正好的论文要有灵感的爆发、心理的高峰体验。第四,真理,要有剥茧抽丝的论证,即能否论证自己研究的问题。
最后是“标准”。我们指导、评价论文,不能单纯地以好坏为标准,要真实地评价一篇文科博士论文,我把它划分为五个档次:第一,最优秀的、带有天才意义的博士论文是理念的创新,要有新的解释原则。马克思怎么有哲学革命了?是因为他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原则。第二,体系创新,即用新的解释原则构建了新的概念框架。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资本论》说:“每一门学科的新的见解都包含着它的术语的革命”,而这种术语革命使你构成了新的概念框架。《资本论》的概念区别于原有的经济学家的概念内涵,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尽可以对我的《资本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资本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我是引为自豪的。”所以,论文应该是纵向的叙述把它横向化,变成问题去论证,应该形成新的概念框架。第三,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材料创新。别人未重视的、未对它进行深入阐述的文本,自己挖掘出来,从而构成自己立论的基本根据。第四,有新的研究方式。第五,进行逻辑关系的重组,新的叙述方式,是材料的重新梳理。
作为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应有一种意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我们只有有这么一种明确的理念,才能够不仅更好地指导研究生,而且也能够促进我们自己在学术上的成长。最后,用我自勉的一句话与老师们共勉: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身探索。
小编语
2019年5月31日,吉林大学在中心校区无机超分子楼报告厅举行2019年研究生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几点体会”为主题,与300余名全校新聘博士研究生导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文是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报》2019年6月28日2版
录音整理:《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高健欣
微信编辑:反思与奠基公众号——程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