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心强的人,读不下去这本书

2023-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心读书

1

我是文学的门外汉,不懂文学。

但读了这本书,我想谈谈高级的文学。

我认为的高级的文学,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人间的情、事、理。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高级的文学,像一颗大钻石,每个面都闪烁着璀璨的光。

也像一个万花筒,美总是从四面八方涌来。

你会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心态,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撞击。

那个世界,明明是虚构的,但在你心里,它是真实的。

可以凝视,可以触摸。

不能忘怀。

最近读的《白洋淀纪事》即是如此。

它的文字好,审美好,意境好,情感好…

它不张扬,像一朵月亮下摇曳着的清丽的花,悠悠的散发着芳香。

自有人,闻香而来。

2

1936年,孙犁在白洋淀附近做小学教师,积累了大量素材。

结合所见所闻,孙犁创作了《白洋淀纪事》。

这是一本小说合集。

书中故事,大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

抗日战争,一部混杂着爱与恨、血与泪,浓墨重彩、慷慨悲歌的历史。

它的沉重,有时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这本书里,并没有过多的控诉苦难,它写的是苦难中的真、善、美,奋进与希望。

那个年代,苦难太多了。

作者一定看到了,但一味地诉说苦难,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像一首歌里唱的,“出生在这冰天雪地,顺境逆境改变不了。”

我们唯一能掌控的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无论何种境遇,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有精神,活出做人的尊严和趣味来。

尊严,用双手获得。

趣味,用眼睛发现。

书中的人物,身处苦难的最深处,不怨天尤人,不哭天喊地,而是利用身边的一切,去抗争,去改变,去期待,去欢乐,去幸福,追寻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滋味。

所以,苦难又怎样?

“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这种乐观,会让人明白,人可以被杀死,但永远打不倒。

3

这种乐观,体现在普通人身上,是一种柔韧的生命力,其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柔软又刚劲的代表。

比如,《荷花淀》中的青年妇女,虽然担心记挂丈夫们,却热情支持他们参军打日本。

她们活泼,真率,不甘落后,与荷花互相辉映。

我仿佛总能看见她们奋力地摇动双桨,向密密荡荡的荷花淀深处划去。

荷香飘浮,她们爽朗的笑声萦绕耳边。

《“藏”》中的小媳妇浅花,一开始不知道丈夫新卯为何总是昼伏夜出,疑心新卯在外面寻花问柳,于是偷偷跟踪新卯,这才知道新卯和其他同志一起挖洞,为反“扫荡”做准备。

浅花转变态度,积极支持新卯。

大“扫荡”开始后,浅花已怀孕数月,每天带着肚子里的小生命东奔西跑,忍饥挨饿,担惊受怕,不仅毫无怨言,还悄悄为丈夫和战士们送饭。

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还有《老胡的事》里面的小梅和妹妹,年龄虽小,心志很高。

孙犁先生说,“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地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书中也有广为人知的男性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

但我更喜欢《邢兰》中的主人公邢兰。

邢兰“矮小、气弱、营养不良”,寡言少语,是最易被忽视的一类人。

他贫苦,却会帮助更贫苦的人。

他能力有限,却总是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

他不声不响,“胸膛里却藏着一颗煮滚一样的心。”

孙犁先生说,“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4

书中的人物,距离我们很遥远了,但孙犁帮我们缩短了距离。

他们能住进读者心里,除了孙犁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他们的。

抗日战争后,他再次遇到过白洋淀的人和故事,但他不再写了。

他说,“很多读者,都希望我再写一些那样的小说。读者同志们,我向你们抱歉,我实在写不出那样的小说来了。

这是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我只能说句良心话,我没有了当年写作那些小说时的感情,我不愿用虚假的感情,去欺骗读者。”

是的,所有的欢笑与泪水,热爱与仇恨,都是从作者心底流出来的。

他不是用文字书写,而是用心血浇灌。

文字是形式,情感才是支撑。

5

孙犁文字,又是中文的典范。

比如,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比如,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比如,

“庄稼地里吹过来的风,

是温暖的,是干燥的,

是带着小麦花香的。”

清丽典雅,独树一帜。

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

文中比比皆是。

孙犁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为“诗派小说”。

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类文学名著,大概很少人看了。

它很传统,似乎还有点老式和古板。

它好似是一本老年人在黄昏时,戴着老花镜,眯着老花眼看的书。

它像一瓶陈年老酒,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落满了灰尘。

它不够时尚,不够有用。

没有令人醍醐灌顶的大道理,也没有拿来即用的方法论。

它淡远,又含蓄。

没有功利心,才能静下心,体会那种幽深的美丽。

它的作者孙犁,也是没有功利心的人。

莫言说:“如果孙犁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

孙犁先生,舍弃了世俗的利益,获得了审美的成功。

也许用“舍弃”形容先生,并不合适。

舍,还带着不甘和牺牲的意味。

先生是心之所向,源自生命内在的律动,无所谓舍与得了。

孙犁曾说,

“不自修饰不自哀,

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

此生只待化尘埃。”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格,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如诗如画的《白洋淀纪事》吧。

6

我在题目中说,带着功利心,读不下去这本书。

但你看,读了之后,依然得到了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