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涨价、考虑裁员、下线顺风车,滴滴出行究竟做错了什么?
【全文共3550个字,19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1月30日晚间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出行正考虑裁员,裁员将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和营销等支持服务岗位,目前该公司在全球拥有1万多名员工。
网友都在评论里高声呼喊着"活该,最好倒闭得了",可小编却在思考,喊起来是痛快了,但如果网约车平台都倒闭了,后果会怎样?
没有网约车,重返出租时代!
当下,不管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出行,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都是安全问题。近年来,交通事故伤亡的报道屡见不鲜,自2006年至2016年,短短10年时间,交通事故频发率接近倍数增长!
人们关注交通便利的同时,更加关心起交通安全问题。滴滴作为网约车的头号大哥因此备受媒体关注,3个月内连发两起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乘客的恶性案件,更让外界对滴滴顺风车安全性的讨论不断发酵。大家都在舆论谴责种种问题,但没有网约车就真的安全吗?
没有平台,安全保障只会更差!
首先要明确的是,不管有没有网约车平台,想要作恶的坏人始终存在,就算关闭了平台,依然还是有坏人。不是因为他们成为了网约车司机而变成了坏人,而是坏人借助了网约车的平台实施了犯罪,即便没有网约车平台,他们作为黑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该做坏事一样还会做。
2017年6月21日,出租车司机王志远被法院一审认定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更令人发指的是,此等惨案,并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仅仅因为车费问题就砸死了乘客和孩子!
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安全出行理当是唾手可得的公共品。然而总有极端的个案发生,刺激人们脆弱的神经。出租车杀人案件显然比滴滴事件更为恶劣,但大家可有听闻?
一年多前发生的案件,直到一审宣判才为人所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此案似乎并未引起舆论足够关注,甚至连涉案出租车公司的名字都没有,事件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负责管控出租车的基本都是地方性出租车公司,还有很多假出租车乘客仅从外观很难分辨真假。就算是真的,代班司机都经过严格审查嘛?至于抢劫、杀人这种大问题,有没有网约车平台真的都会出现!
同时,生命财产是大安全问题,口角辱骂是小安全问题,而很多大问题都是从小问题演变升级的。
在网约车平台的监管下,有了打车记录,有了行车轨迹,有了司机登记,有了投诉惩处,至少多数司机还会有所顾虑。如果完全没有监管,则更容易抱有侥幸心理,更大几率实施犯罪。滴滴司机恶性案件事发后,嫌疑人都很快就被绳之以法,正是因为网约车系统都是实名注册可以追查到位。
没有平台,价格花费只会更贵!
除了安全问题,很多人更在意的是价格!
以前,不少出租车司机为了逐利,特别是在汽车站、火车站等外来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大部分司机都拒绝打表,直接坐地起价,甚至还强制要求接受多人拼车。由于监管不力、投诉无门,乘客要么不坐、要么忍受,没有平台只能无可奈何。
至于"每逢佳节涨路费"的行为更是屡禁不止,甚至还有在荒郊野外半路停车跟你漫天涨价的现象发生。不少人害怕被半路扔下,更多人担心纠纷会引发矛盾,危害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得被司机"宰一刀",没有平台只能不了了之。
以上两种现象大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然而即使在一、二线城市,绕路也是黑心司机惯用的伎俩。乘客如果对路线不熟悉通常都难以发现,就算发现了,多数时候也只能忍受,一句搪塞的"原道路拥挤"就让乘客无话可说,没有平台只能忍气吞声。
但是网约车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平台有透明规范的价格、规划路径的导航,最大限度确保了线路合理、价格透明,就算意外多花了钱,也能通过向平台申诉找回来。
没有平台,出行便捷只会更差!
其实,步入网约车时代后,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出行更加便捷。
大家或多或少都应该经历过马路边无止境的等车:夏日酷暑多少人难以"煎熬";冬日寒风多少人难以"坚挺";更有不分季节的暴雨,只能让人自嘲一句"别人有伞我有大头",然后淋成落汤鸡。
但不管等车多苦、打车多难,还是只能干巴巴原地等候,因为不在路边吸着尾气排队等候,始终没有来接你的人。
有了网约车平台后,能足不出户就一键打车,能提前一天就安排预约,能看司机还有几百米到楼下再不紧不慢地下楼等车,这一切在原来的出租车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就是这样一个解决出行问题、优化出行体验、保障出行安全的平台,为什么却在不停地遭遇着网友的谩骂指责,甚至沦落到了开始裁员、下线功能的境地?究竟是态度、是方法、是机制,还是哪里出了问题?
更为理性的声音或许应该是:我们不是想要取缔网约车平台,只是他们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
哪些是平台能做该做的,哪些是平台无能为力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论媒体对滴滴司机杀人案的大范围报导引发了全民出行恐慌,不少网友将平台喷得一无是处,但主要责任真的在平台身上么?
人民日报在《评"网骂"现象:这是一种病,得治》中写道:即便是对于个人身心健康来说,"网骂"也不是发泄牢骚与不满的"情绪疏导剂",而是一种病,得治。不负责任地破口大骂,虽图得嘴上的一时爽快,却易滋生冲动、偏执的恶习,演变成不分青红皂白的网络"喷子"。
冤有头债有主,出现事故就得有人扛,滴滴平台因此遭受抨击也在常理之中。但我们该明晰的是,什么是平台能做该做的,什么是平台无能为力的,不能什么"锅"都往平台身上扣,毕竟谩骂过后我们还是离不开平台,还是要继续享受平台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
审核身份、驾驶证件,联合公安局审核犯罪记录,这些都是平台应该认证的。
至于人品如何、是否厌世、是否有犯罪动机这些是平台做不到的。
而且,不仅仅网约车平台做不到,就连医院,学校等所有地方都做不到!!!
治个感冒,诊所医生竟然让16岁少女脱掉胸罩"听心跳",再褪下裤子"做妇科检查"。看见这里是不是气愤不已,多少挂着医生之名的恶人在肆意妄为。
"曾经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个人的他,却是猥亵全班女生的禽兽!"2018年10月9号,一名网友在微博发文称,温州市某学校六年级班主任郑某猥亵多名女学生,并且五月份曾在自己寝室对女生做出不轨行为,还胁迫孩子不能告知家长。是不是义愤填膺地想要给女孩们抱不平,又有多少挂着教师之名的恶人在胡作非为。
例举两起事例不是想告诉大家社会有多么黑暗,而是让大家知道,即使在职业技能考核通过的情况下,依旧会有"披着羊皮"反社会的人,他们在哪都会犯罪,他们作恶的内心才是原罪,而不是学校、医院、平台。
可即便明确了网约车平台的责任边界,明确了哪些是责任哪些是黑锅,不该背的黑锅是不背了,应尽未尽的责任还是需要及时端正态度、拿出方案、有效解决的!
改正需要态度,责任需要明晰,批判需要理性
在滴滴司机杀人案中,或许是事件发生过于突然,或许是准备时间不够充分,或许是应急预案不够完备,滴滴最初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实在让人失望!
"头条新闻"更是例举出了滴滴平台的七宗罪:踢皮球的滴滴客服、从未进行调查、疏忽的管理责任、定性不明的平台、恐怖的信息泄露、垄断恶果以及不怕赔的不良心态。
后续配合调查的过程中,面对执法检查的敷衍,将两箱无页码、无序号、无清单、无统计目录的纸质数据清单直接送往执法部门,然而执法人员只随机抽查了95份,其中就有近三分之二人员信息不全,在监管平台上无从查询,只有通过滴滴内部系统才能看到。
然而滴滴让人诟病的,远不止这些……
形同虚设的网约车从业资格考试:接受采访的司机闫师傅表示"其实审核挺简单的,考试两岁小孩都能过的。
他的安全知识考试就两个答案,一个是,一个否两个选项。比如你夜里开车允许你喝酒吗?这样简单的问题,有糊弄的嫌疑。"同时,央视调查发现,没有网约车资格证的司机,还是可以注册快车。
出事—道歉—整改—再出事故—道歉—整改,这就是滴滴目前的状况。但一个企业即使再口若悬河有用吗?既然搭建了平台就该对乘客、司机负责。对于那些违法不达标的司机就应给予停职,而并不是为了利益进行包庇,大家为滴滴服务买单,滴滴也该对乘客安全负责。
在对司机资质审核把关上,滴滴至少对司机进行面试、培训,而且对驾龄、无犯罪记录等等关键问题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不是依着所谓算法将乘客安全利益放任不管。
在众口铄金的时代下已经不仅仅是糊弄乘客了,作为公司如此不负责,让多少用户心寒,以至于大家对之恶语相向,在风起云涌的评论里"下线顺风车,甚至说滴滴倒闭"呼声高涨。
当然,谩骂声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滴滴为此做出一系列的整改:上线了一键报警功能;增加了紧急联系人和行程共享功能;上线了醉酒乘客管理功能;乘客可以拉黑司机的功能。
还特别设立了以下司机标准:
司机必须刷脸验证后才能出车,确保了司机身份真实有效,避免了很多借用他人账户信息进行营运的可能性。
上线之前司机还要参与答题,通过每天警示作用的安全答题,让司机时时把安全牢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安全行车,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司机与乘客的安全。
建立优享车队,现在各地都有优享车队,这些车辆都是安装了录音录像GPS设备的,拥有一键物理报警功能,同时也为事后判明矛盾纠纷的责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不是没有改变,只是改变的还有些滞后,还不够得力……
网约车平台应该懂得,便利安全与赚取利润不是相互矛盾的!
网友也应该明白,谩骂与攻击并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安全、便捷、有效的出行,需要网约车平台的负责,也需要网友的理解。
希望“滴滴一下,美好出行”不再只是滴滴喊出的口号,而能成为用户衷心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