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木简:不起眼的千年朽木,记录讲述着南越国有血有肉的历史
“张成,故公主诞舍人,廿六年七月属,将常使□□□番禺人。”
“野雄鸡七,六雌一雄,以四月辛丑属中官租,纵。”
“壶枣一木,第九十四,实九百八十六枚。”
“大奴虖,不得鼠,当笞五十。”
……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展出有10片南越国木简,我节选了其中四片的内容。它们分别记录并讲述了南越国王室成员的生活细节,百姓实物交租清单,宫廷树木管理,宫人捕鼠不力被处罚等方方面面,生活气息很浓,让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王宫内真实,而且有血有肉的生活状况。
在这些木简被发现之前,有关南越国的记载,多依靠《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两粤传》。它们从赵佗建国,历经五世,到最后灭国,归于统一,仅仅勾勒出南越国的轮廓。木简上这些记录小人物和小事件的内容,无一例外都被忽视和忽略。因此,木简上的文字就成为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补充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些木简是2004年11月23日至2005年1月24日,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博物馆筹建处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宫署遗址的一口南越井内清理出来的。整简和残简共一百多枚,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至2.4厘米、厚0.19至0.2厘米。除1枚简有两行半文字外,其余均为1行。
这些木简藏在井底湿润的淤泥中,一呆就是两千多年。由于浸水太久,变得松软脆弱,刚出土时软得像刚被煮过的面条,给起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为了不破坏水井的整体结构,考古专家先在井旁挖一个工作基坑,从侧面将藏有木简的井底陶圈整节平移取出,取走木简后再复制放回。
木简从淤泥里揭剥出来后,先轻轻地放在一种干净的玻璃板上。再放入清水中浸泡,待泥垢疏松后,再进行洗刷、拍照、脱水等若干步骤,以便后期的研究和长期保存。
除了史料价值外,木简上的文字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这些字体多为扁横、波磔明显的成熟隶书,少数文字含有婉转圆润、端庄凝重的篆书意味,隶书的总体书写风格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书文字,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文字接近,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有一定区别。
据专家分析,这些木简的书写年代比《史记·南越列传》还要早80多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相互间缺少相互佐证,在为我们提供大量丰富鲜活史料的同时,也为研究整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史料的不断出现,更多南越国的故事将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