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梧桐《致雨轩》原创文学社想法

【杂文随记】应该提前告知孩子成人世界的残酷和规则吗?

2020-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蔓落葵

1

小女11岁,是一个一根直肠通大脑的傻白甜。

老公的领导和我们都很熟,前段时间帮老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为表感激,我们就趁着过年这个机会,买了点烟酒送了过去,想着送完后顺便去看电影,就带着孩子一起过去了。老公上楼,我们在下面等着。

等的间隙,恰好遇到也来看电影的熟人,人家随口问:“你们站这干嘛?”

还没等我搭话,女儿就脆生生的回答:“爸爸去给领导送礼了,我们等他。”一脸的兴奋和坦然。

看着对方一脸撞破隐私的尴尬,我羞愧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小女天性单纯,我们家是工薪家庭,社会关系简单,生活中没有心机,也没有钻营。她的小世界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懂讨好,不会遮掩,也没有隐晦。她从我们的谈话中,觉得送礼就是感激,她不知道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事是有目的的,是有利益计较的,应该是隐秘的。

小女的傻气让我隐隐有些担忧。

2

最近读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中的故事让我不寒而栗。

房思琪是个单纯纤细、敏感自尊的乖乖女,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谙世事,在13岁的时候被“恋童癖”补习老师诱奸,一直持续了5年,这5年中单纯的她被老师不停的洗脑,她迷惑痛苦却不敢和家人朋友诉说,终于在18岁那年,疯掉了。

更令人心疼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取材作者林奕含的亲身经历,现实中,作者也因此患重度抑郁症多年,于26岁的大好年华,自杀了。

恶魔带着面具隐藏人间,在孩子涉足社会之前,我们应该让他们预习下成人世界的险恶和规则吗?

3

思量之后感叹,如果生存的本领能像学习写字那样简单就好了。

但成人世界的规则就像定理,你知道了,不一定会用。你懂了很多类的坏人,遇见了,你也不一定能辨别出来。

想要保护孩子,让他们预习多少遍成人世界的险恶和规则都没有用。

4.

你教孩子,你能保证你的观点适应孩子的时代吗?

我记得在听樊登老师的节目时,嘉宾张克群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她的朋友结婚时,母亲很焦虑:一个不会纳鞋底的女人怎么结婚呢?结果,她朋友的时代不需要女人会纳鞋底了;然后朋友自己的女儿结婚时,朋友也很焦虑:一个不会缝棉被的女人怎么结婚呢?结果,太空被出现了,女人也不需要会缝被子了。时代在加速变化,“前浪“的规则不一定适应”后浪“。

你教了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吗?有些成长要亲身经历才懂得。

刚上大学那会,因为农村人的自卑,我迫切想融入大学生活,我对宿舍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求必应。特别是我对铺的女孩,顺便帮她打水,带早饭,周末她回家我帮她晒被子,原以为我投桃,人家也会报李吧。在我过生日那天,她送给我一盒面霜,在我自以为礼物贵重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宿舍的另一个女生悄悄和我说:“你不要用,她太过分了,这瓶是她前几天准备丢掉的,已经过期一年了。“我愤懑难当,一瞬间,我明白了,我自以为的推心置腹,在别人眼里,只是乡下人的讨好,她享受了我的善意,但从没有把我当作一个朋友。我推说贵重,把面霜还给了她,从此,我再也没帮她做过什么。

套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人有时是一瞬间长大的。体会到伤痛,生长才深刻。

5.

所以,在孩子涉足社会之前,告知没有用,教了也不一定会懂,我们能做且仅能做的就是:

帮他们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再给他们界定一条道德底线。

告诉他们,如果要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应该做到哪些;再告诫他们,最低的限度,不能做些什么。

就像著名的木桶原理,价值观就像木桶的长板,道德底线就像木桶的短板,人生的价值就是桶里的水。更灵活的是,随着阅历见识的增加,你可以提升你的道德底线,可以加高你的短板。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担忧和不舍中,给孩子的心灵穿上盔甲,人生的滋味就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