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网译: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季文子为鲁国三桓之一。
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依制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是以到了季文子,从季友算为季氏第三代,鲁桓公是其高祖。
由是,时国家即是家国。
以家为国,故所谓萧墙之乱亦为国家之乱。
季文子,以百姓看为三桓之一,以臣属看为权臣,但在三桓之中,时季氏最弱。
大小强弱,从来都是相对。
此故,季文子谨小慎微,行事于一二之中。
季文子外示人以谨小慎微,但实有齐国陈文子之心之胆之魄,只是隐而不发而已,是以以为弱。
季文子推行初税亩,使得被困在井田制上面的奴隶、农民们解放出来,从而私田日益增多,如此可以让百姓生存或生活得更好。
是以季氏得民,而国君失民,以至于民不知国君只知季氏。
以孔子见,就是季氏得礼,国君失礼,由此才有后世孔子帮助国君与三桓争民,即以礼争。
鲁宣公死时,季文子联手司寇趁机发难于执政权臣公孙归父,公孙归父逃到齐国。
南山有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自此季文子开始执政。
季文子生前妾马不敢。
季文子任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
孟献子儿子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国相,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
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孟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
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季文子死后薄葬廉忠。
季孙行父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用薄葬来举行下葬仪式。
家臣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但家中没有收器,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只好以他用过的家用器皿陪葬。
根据大夫入敛的礼仪,鲁襄公要亲自看视。
鲁襄公对季文子政绩和一生清廉给予评价:行父“廉忠矣!辅佐过三位国君而没有家私积蓄以大夫礼节入殓,难道说不是对国家的忠诚吗?
孔子出生时,季文子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孔子一生,历季武子、季悼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五人主政。
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谁在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最大可能是孔子的弟子,而此时冉由正在做季家的总管,而孔子死后编写《论语》的骨干之一是冉雍。
冉雍与冉由是同父异母但同岁的兄弟。
而此时的冉由已经被孔子逐出师门了,因为冉由与孔子争礼:孔子礼于国君,冉由礼于季氏。
礼在孔子有小大,孔子执大,弟子执小,是以逐。
尽管孔子回鲁由冉由说服季氏而成,且赐养老金,但孔子内心还是不平。
孔子此时大概在修《春秋》,遍观《春秋》,季文子之文当得起!
季文子立身处世小心谨慎但有谋,凡事三思而后行,但行事有义,在三桓《春秋》中已经当得上高义,孔子听到弟子在议论季文子,只是下意识的反应就脱口而出“再斯可矣”!
什么意思?
季文子思考三遍就够了吗?
三本就是虚数,三为多!
孔子也是情绪而出:三思而行,不够,还要再想一次才可以!
活孔子是俗人,死孔子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