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组周作文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儿时的记忆----葫芦面

2025-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雪狐99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6期“时”专题活动。

我做好早饭,摆上桌,正准备去叫老公和孩子们出来用早餐,就见老公开心地进了厨房,手里拿了个东西。

他走到我跟前,将手里的一个绿色小瓜递给我,道:“我摘了一个葫芦。”

“啊?葫芦就可以摘了吗?”

“可以摘了。”老公解释道:“你看,已经这么大了,我怕再长会太老了,不好吃。”

我接过,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心下狐疑,难道是现在的葫芦种苗与冬瓜苗嫁接了,所以,现在的葫芦长成冬瓜样了。

这葫芦与我儿时记忆中的葫芦的形状相差太大了,几乎完全不一样了。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葫芦也是与空心菜、辣椒、茄子等一般地位,它们几乎都是家家户户必栽种的蔬菜。

那时候的葫芦的形状是真的葫芦形状,下面是个圆滚滚的大肚腩,如弥勒佛的大肚子一般,上面则是一个小肚子,一大一小两个圆肚子串连在一起,样子很讨喜。

如果葫芦长得太熟了或者说太老了,(我老家说太老了就太熟了的意思。),人们是不吃的,将葫芦摘了,切成两半,去掉中间的瓢,然后,葫芦当水勺舀水用呢,或者是当托盘盛放东西。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每谁家摘了当年葫芦苗上第一个成熟的葫芦,他们就会高高兴兴地用新鲜葫芦煮面条吃,手头宽裕的还会在面条里面放两个鸡蛋,然后,一家子吧唧吧唧享受美味。

或许是,那时候物资太缺乏了吧,一碗葫芦煮面就可以让我们吃出如吃山珍海味般的滋味。

记得有一回,爷爷摘了新葫芦回来,立马让奶奶开火煮葫芦面,正好那天是周末,我家姊妹五个加叔叔家两兄妹,七双眼睛盯着奶奶煮面的灶台。

奶奶先将葫芦炒了炒,然后加了几勺水,等水开了,再下面条。

下面条的时候,奶奶的手抖了抖,她环视了一下七个圆圆的小脑袋,有些尴尬了,因为她手里的面条只剩小半包了,顶多可以分成三碗,可是光孩子就有七张嘴了。

奶奶临时关了炉火,然后,她走了七八家总算借到了一包面,大约两斤吧。

终于,在那天孩子们如愿吃上了甜甜的葫芦面,而爷爷奶奶端碗里的面汤,看着他们吃饱喝足的孙辈们,满是褶皱的脸如菊花盛开灿烂。

想起儿时有关葫芦的记忆,我不由失笑,那个年代,一年难得吃上几回面条呢,那像现在这般,随时可以吃。

除了葫芦煮面条,还有豌豆煮面,那时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几乎达成了默契,只要摘了新葫芦和豌豆必先煮上一大锅面条,一家子大吃一顿,打打牙祭,当然,也不忘记送一两碗给左右邻居和邻近的亲人。

时间匆匆,一晃,就已三十多年过去,上次送父母回老家时,发现当年的田埂小路已成了水泥马路,当年的中青年们也已成了头发灰白、皮肤干瘪的老人,而当年慈爱可亲的老人们则都已不见了踪影。

小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贫,却是温暖的,甜甜的,如那葫芦面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