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馼分析的华人教会增长因素
![](https://img.haomeiwen.com/i7068963/c6dc62b1390e3eee.jpg)
以下是按卢家馼着:《不可或缺的增长:今日教会增长路向》(香港:証主,1994)书中的资料列出来。卢家馼牧师在香港在七十年代创立「远东扩播公司」向亚洲多个国家扩播福音,也在各神学院之间推动教授「教会增长」的课程。
他的分析如下:
1.一个突出的领袖:马盖文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这个领袖可能是牧师,也可能是平信徒;韦拿在研究美国教会增长的因素时,强调牧师所发挥的,是最大的作用。卢家馼认为认为华人教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也是一位强而有力,能正面影响教会增长的牧师。
2.真理的教导:教会很强调讲道,但讲员是否在信息中有足够的真理呢?牧师有否牧养和教导?教会的教导程序是否能给予信徒足够的真理知识呢?信徒要事奉,又是否有足够的训练呢?我们的努力,是要信徒知道真理,并且能够遵行。
3.肢体生活: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很少时间相处。牧者非常忙碌,疏于辅导与探访;会友非常忙碌,读书、兼职、找娱乐,而没有好好地与弟兄姊妹接触;纵有接触,会友关系也和圣经的肢体生活相差得太远。
4.青少年事工:让我们承认,主耶稣把祂最重要的工作时间,放在训练十二门徒;而保罗也将他大部份的精力放在训练一群年青的宣教士。青年人对福音的反应,和在属灵生命中可见的进步,都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强;我们今天有良好的青年工作,也必能为未来的成年奠定更好的属灵根基。
5.新生代:他们是现年35至50岁,从未经历过战争、灾难或贫穷的人,他们对信仰和教会有自己的一套,不太愿意委身,但他们却成为现今教会的领袖,我们要更妥善地认识他们,照顾他们。
6.恩赐与动员:一般华人教会的动员率是40%,让我们承认动员的重要性,找出动员的秘诀,而在我们的教会中,把动员率提高。
7.布道与增长:我们将会谈谈为甚么一般教会常常布道而不会增长,我们也会提及不同的布道理论和方法,也会讨论到教会应抱甚么态度,才能接触非信徒的世界。
8.教会增长计划:我们要把教会交托神的手中,同时也要靠赖圣灵引导,有适当的发展计划。没有计划的教会,不是没有目的,就是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其结果是不能增长,或是妨碍增长。短期的及长期的增长计划对教会增长的影响,不容置疑。
在这书中,他也指出他对教会增长因素研究的演变:
在1980年出版《华人教会增长路向》所列举之因素是:
1.非常突出的领袖。
2.平信徒的总动员。
3.活泼的青年事工。
4.急于教导真理。
5.有效的布道。
6.有计划的增长。
7.教会增长与差传。
在1987年出版《健康的增长》所列举之因素是:
1.领袖。
2.真理的教导。
3.肢体生活。
4.青年事工。
5.总动员。
6.布道。
7.增长计划。
8.面对危机的教会。
9.教会增长与差传。
在1994年出版《不可或缺的增长》所列举之因素是:
1.领袖。
2.真理的教导。
3.肢体生活。
4.青少年。
5.新生代。
6.恩赐与动员。
7.布道与增长。
8.面对转机的教会。
9.教会增长与植堂。
10.教会增长与差传。
我们可以注意到,「领袖」、「动员」及「布道」,在三本书中都受到重视,但是增添了「肢体生活」、「面对危机的教会」和「植堂」。
评论:
1.这可以算是过去几十年华人教会的增长模式。
2.他后来重新强调「非常突出领袖」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强调「牧者的品格和生命」。除了领袖的因素,他也强调「真理的教导」。
3.相信他喜欢青年事工,也可能他的教会藉着发展青年事工而获得许多动力和增长。这对一些极少青年人的农村地区的教会可能没有这个机会了。
后面见到他比较看重「布道」、「植堂」、「差传」这些因素。这些也可能是许多华人教会增长的因素。华人教会从五十年代因中国封闭后,教会从香港和台湾极速的向海外各地区差传和植堂,如今海外华人教会有九千多间(有说一万一千多间的),成为教会发展历史中一个特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