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5 成功学不能成功
我最早阅读的一本成功学是丁远峙的《方与圆》,我还清楚地记得封面那只翱翔蓝天的鹰,像是找到了心灵的对应物,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甚至感觉自己从此会走向成功之路。那时候刚上高一,正是一个故作深沉的年纪,我沉迷其中,用圆形方孔钱引申出来的做人原则让我体会到一种哲学的魅力,我记住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成功之路上占85%的比重,专业知识只有15%——后来才知道这是卡耐基的理论,我还摘抄了很多人际交往技巧。
高一暑期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干活。当时,我带了两本书,一本是《方与圆》,一本是《平凡的世界》。后者蕴含的生存沉重感于我心有戚戚焉,远不如前者那种“想象的成功”有豪迈,所以我会向工友吹嘘成功学相关理论,多数情况下,他们听两句就转移到别的话题上,有时也会笑一笑不置褒贬。但当我讲起《平凡的世界》中的故事,或者阅读其中的片段,他们往往会安静地听,有的会忘记抽烟。这两种差异甚大的反馈让我隐隐觉得,生活中更靠谱、更实在的东西可能并不来自想像的成功。后来我还是顺从内心的感受阅读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听了易发久《成功一定有方法》,观看了陈安之的部分讲座……这些听起来、看起来那么有道理,但面对现实又那么乏力。大概是在高二年级下学期,我就放弃了对成功学的阅读,转而阅读高尔基、托尔斯泰,阅读存在主义哲学,印象最深的是《复活》和《生命的领悟》,《复活》向我揭示了一个人在面对自身人性之恶所拥有的力量,即人如何通过自我反省走向高贵,《生命的领悟》使我确立的绝对之苦和相对之乐的生命体悟。
回过头来,继续说成功学,我说成功学不能成功,并非是完全否定成功学的价值,而是我看到了成功学的致命缺陷,缺少实践维度。在我看来,所谓的成功学,不过是成功人士对自己经历有选择的串联,并未触及成功学的本质,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生命片段的,我们无法体验光鲜背后的落寞和痛苦。
当十五六岁的阿帕尔像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阅读卡耐基的感受时,我竟一时失神,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表情与他交流。虽然我已经从对成功学的沉迷中走出了好多年了,但我怎么能傲慢地用自己的观念去否定一个孩子对成功探究的热情?于是,我失语了,我只是耐心地听他阐述,等他说完,我轻轻地问一句:“你真的相信吗?”
他自豪地说:“当然。”
我说:“那就照着做吧。”
就像成功无法复制,不成功也无法复制。成功学并不能成功,只是我的经验,对另外一个人未必适用,所以,我鼓励他去践行。
想到九华山的九华个对联: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生活是一条河流,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滴滴水,顺着水势向前流动,只有较少的人在河中翻起浪花,这也也有大有小。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平凡?在我来看来,这是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害怕死后是无尽的空虚,不再被人记起,这也是佛洛伊德“人天生有作伟人的欲望”的逻辑起点。
人一生能够做一件事被人记住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身处盛世,人们欲望滚滚,在自我审视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形成追求圆满的幻想。于是绝大多数人就在不断地求索中,消失于长河之中。曾经翻起的浪花融入海洋之后又归于无差别的水滴中。这是生命的精彩之处,每个人都有自由去选择活法;这也是生命的吊诡之处,人们的选择往往是不由自主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去年的今日,在新华书店看到丁远峙的书,打算买下来,就算是重温旧梦,曾经图便宜买的那本盗版书《方与圆》错别字太多留下了不适感。我翻看了一下,放弃买下来的念头,书名叫做《方与圆全集》,随便翻开一章读一读,发现成了一块注水的肉。遂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