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热爱”与“让实践”
“让热爱”与“让实践” ——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有感》
彭祥芬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教学时,总感觉自己教育理念很匮乏。在机缘巧合下,我逼迫自己阅读了王尚文主编的专业理论书籍,初读书籍,感觉那艰涩难懂的理论读来如绕口令一般。但书中的内容似乎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读下去,于是,我要求自己反复阅读,结合教学实践阅读。读着读着,便爱上了这本书。
书中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让学”。“让学”分为两个原则,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
“热爱”是个及物动词,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热烈地爱,形容爱的程度很深。“让热爱”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翻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能发现,“热爱、喜欢、乐于、浓厚兴趣”这样的字眼也不少见,现在的我正好在执教一年级,天真活泼的孩子从轻松愉快的幼儿园步入到小学阶段,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
带着困惑,我在书中寻找了解决的办法: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从根本上说,“让热爱”与“让实践”是一回事。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到的“让实践”有两层含意:一是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不能抱着走、背着走、牵着走。处于过程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二是善于给学生指点实践的门径和方法。同时,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动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文文字运用能力。”
带着理解,我尝试运用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指导我的课堂。
一年级学生学习“自然”这一单元,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内容都是四个季节中最典型的自然现象或者场景。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距大,学生平时不一定有目的的留心观察过自然现象,课文中的事物学生不一定熟悉,那么在课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很难与实际生活链接起来,很难充满学习兴趣。
我结合单元主题,利用周末时间,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走出家门,到田野、山坡、公园等地方寻找、观察秋天,拾起地上的落叶,可以是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一幅有关秋天的手工,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们纷纷走进自然,和落叶、野花、大树、蓝天白云进行对话。一幅幅精美而富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就出炉啦!手工作品完成之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树叶,有红的、黄的、绿的”;有的学生说:“天上的白云像小狗”;有的学生说:“我和妈妈还发现了很多小果子”......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升华。真正新授课文时,学生兴趣满满,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整个过程,我紧抓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注意幼小衔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指点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按图索骥,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逐渐形成能力。课前围绕主题实践观察,为实际教学课堂搭建表达支架。运用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让学”,体现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和激发了孩子的内在潜能。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开始很难,一旦开始,就不想停止。阅读吧,轻叩那语文教学之门,去发现,去总结,去提升。只要走在阅读的路上,总是不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