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劳多得”一定是好事吗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坡醉酒

“多劳多得”作为一种常见的奖励机制,一直被很多企业采用。但是任何好的机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看看“多劳多得”应用的环境以及针对的对象。“多劳多得”一般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工厂,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车间的工人。工厂主无非是用工资雇佣工人的时间,由于总是存在生产者剩余,工厂主本能地会希望工人在单位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当工厂里面的活很多,堆积如山,工人怎么也做不完,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生产效率,推行“多劳多得”制度。这个时候推行“多劳多得”制度是好的,这个时候是多方获利的正和博弈。

但是当工厂里的活勉强够厂里的人生产加工的时候,这个时候推行“多劳多得”制度就不是一个好制度,虽然对工厂主来说,他是稳定获利的,但是对于厂里的员工来说,这就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批货你多做一点,我就少做一点。员工之间就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勾心斗角,八卦扯皮。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蛋糕就那么大,每个人之间利益互相倾轧,每个人目光都向内看,自然生诸多事端。

人们承认各自的能力禀赋有差距,也能接受由于能力禀赋差异带来的薪资待遇的差异。但是人们不能接受自己的能力禀赋完全发挥之前,资源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多余的能力禀赋就会用来抢夺别人的资源,表现为各种办公室斗争。但是由于各自都有多余的能力禀赋,这场争夺注定是个负和博弈,每个人都消耗了很多能力禀赋,却没有换来回报。

一般民营企业不会忍受这样的人力资本的浪费,大多会通过裁员保持生产要素对人力微盈的状态,或者通过开辟新业务让多余的人力有活做。当然后一种是凯恩斯式的扶持刺激计划,如果经济大环境不好,这样做并无多少裨益。可是国企和行政机构就不会随意裁人,因为国企的首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所以随着国企里面不断有新人涌入,国企里注定是人多于活。所以国企一般都不采用“多劳多得”的机制,因为活不够做。国企大多采用坐班制,每天朝九晚五就够了,很少有加班。就会有很多人人浮于事,报纸清茶过一天(没有调查过,瞎猜的)。

上面说到是“多劳多得”的适用环境以及主要针对的对象,“多劳多得”主要针对员工,“多劳多得”不适于高层(此处重复三遍)。高层如果按照“多劳多得”会太局气,格局不够大。“多劳多得”的出发点是什么,“多劳多得”的利益出发点是个人,高层应该贯注的是什么,高层想的应该是企业的发展。高层的利益来源于公司,公司赚钱了,高层自然也就赚钱了。高层的使命是做大蛋糕,好让员工有更多的活,让员工有充分的资源多劳多得。高层不是不分蛋糕,而是最后分蛋糕,是把员工工资以及各种七零八碎扣除后,再分蛋糕。高层的首要任务不是扎到蛋糕里和员工一起分蛋糕,如果都去分蛋糕,谁来做大蛋糕。目前我们既是高层又是员工,但是我们首先是高层,是要把蛋糕做大的。

再者“多劳多得”只是半句话,它的对立面是什么,“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其实是柄双刃剑。当市场很成熟,资源很充沛的时候,多劳多得确实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效率;但是当市场不明朗,资源较匮乏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立面,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极大地影响士气。

最后再说一个确定性的问题。人都有确定性偏好,所谓“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未曾拥有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哪怕有极大的可能性拥有。员工和高层面临的是两类截然不同的问题,员工每天面临的是已经分好的确定的任务,而高层每天面临的都是未知的问题,公司该往哪发展,下一个客户在哪里。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每走一步都是尝试,所做的努力十之有一见效就不错了。如果在做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不会有效呢,如果没效就不符合“多劳多得”了,就没有意义了。一这么想,心气就降了半截了,做事就畏手畏脚了,不到有绝得把握就不出手了。但是在未知的前方,有绝对把握的又有多少呢。不要怪人性,人性是中立的,这不过是理性人基于经济学本质做出的理性最优解罢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事与愿违,“多劳多得”的制度想要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可现实情况却是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当三思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