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与不卑不亢
做到"不卑不亢"真的有点难,以及我不能避免自己潜意识里的"标签化"看人,尽管我向来鄙夷此条。
有好些事情都是自己吓自己,然后就怂。今天组里招了一个人,我在不知其背景的情况下收到了他的邮件,他提及自己在数据处理方面曾经做过的工作,比如曾在清华的项目组做NLP,现在在JD金融做风险管理;我仅凭这两个标签,塑造了一个已毕业的"前辈"形象,发虚怎么招来这么一尊大神。
但后来问询boss,他是中南财与我同级的学生,我的那种压力感卸下不少。
但"如释重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在校身份"有什么关系?
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几个问题:
1. "虚"倒是真"虚",组里几个…好像都比我厉害, 当然是指不同的领域(比如可视化和图像处理方面),我并非领导性的性格,自身的硬实力不提高很难仅凭言语与人格魅力服众,尤其相比起来,我还是空降党。这倒是和亲密关系里的"先勾引再吸引"无出其类,以及老子都有核武器里还怕你!
2. 神话名词"清华""JD",仅仅符号化看待一项事物。这当然并非我个人的问题,学校向来这样,大环境向来这样。提及某个人非要来一串头衔,少有谈及具体经历。不过同一个标签的背后可以有许多人,但一个人是无法被标签取代的。
这点最近尤为发现,数院向来有一尊大神,计算机方面相比数院生强了很多,于是一直被冠以"菊苣"之名,我也兴奋地"崇拜"(?)着。不过观其博客,其实好像足迹并非相差太多,无非是兴趣点引起的时间投入偏差。当然越看越钦佩倒是真的,不过这已不再是"符号化"的崇拜,而是对一个独立个体的欣赏。
以及另一尊向来欣赏的朋友,这位倒真的是从一些细节欣赏而相熟,朋友圈里的个人生活展示让我欣赏这个个体,不过如果一开始就从领英上接触到这个人,估计我会跪的五体投地从而不敢接近…
3. 不仅标签化,且有标签化偏见。这点…呃,我要稍微改改自己遇见大神/偶像就狗腿的心态。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看待,不弱化自己。
黄先生曾说其父母对其要求就是做到"不卑不亢",有理!